
个人简介:
吴羽希,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外国语学院辅导员。
Let’s go.
We can’t.
Why not?
We’re waiting for Godot.
——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
在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在枯树下日复一日地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神秘人物。他们用闲聊、嬉闹、无意义的争吵作为对抗虚无的慰藉,而戈多,始终没有来。
这种“等待的姿态”,是否也在悄然侵蚀着你的生活?等待整点才肯放下手机,等待有状态才肯开始学习,等待别人指明方向,等待某个机遇将你从平凡中打捞——我们总对自己说:“等大二再准备考证,等大三再考虑实习,等大四再规划未来。”仿佛只要戈多到来,真正的生活就会开始。于是,在不断的自我宽宥与拖延中,每一个本应鲜活的当下都被无声地消耗。
然而,那个能拯救你、改变你、为你人生赋予全部意义的“戈多”,真的会来吗?答案或许令人清醒:戈多并不存在,也永远不会来。贝克特实则在引导我们反思:如果戈多永远不来,你今天该做些什么?
如果戈多永远不来,今天就把书翻开。不必等待整点,也无须所谓状态,此刻就走进图书馆,让午后的阳光温暖书页,让难懂的知识在笔尖下渐渐清晰,重新点燃被搁置的阅读渴望。知识从不苛求完美时机,它始终善待每一个真诚的读者。
如果戈多永远不来,今天就和室友去吃那碗食堂的热汤面。不必等到毕业季,也无须特别的理由。就现在,捧着热气腾腾的碗,聊聊社团里的新鲜事,说说宿舍楼下那只日渐圆润的橘猫。那些在等待“重要时刻”时被忽略的寻常片段,恰恰构成了大学生活中最温暖的记忆。
如果戈多永远不来,今天就对身边人多一份善意。帮抱着重物的同学扶一把门帘,弯腰捡起路边的纸团并扔进垃圾桶,对早起值班的宿管阿姨道声问候,对讲课归来的老师说声辛苦。这些举手之劳的温暖,不仅照亮他人,也让你的内心变得柔软而明亮。
如果戈多永远不来……我相信你会选择迈出脚步,用每一个真实的行动,打破等待的循环。
若我们始终自视为“戈多的等待者”,便等于自愿交出了生活的主动权。但今天,你可以选择不再等待。意义从不寄托于遥远的未来,它孕育于你此刻的行动、真诚的联结与全情的投入之中。这正是《等待戈多》在揭示生命的荒芜之后,悄悄留给我们的出路。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正陷于不断的空想、规划与抱怨之中,被“努力也无用”的虚无感所困,请记住贝克特这句充满力量的话: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
“再试,再失败,更好地失败。”
真正的戈多,从不需要等待。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现在就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