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孙玮玮,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
最近,“松弛感”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它像一阵风,吹散了社交媒体上过度精致的“人均学霸”滤镜,也吹拂起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不那么用力,也能过得很好”的渴望。作为老师,我每天穿梭在教学楼、宿舍和各类活动之间,见证着你们的拼搏与努力,也感受着升学、就业等投射在你们身上无形的压力。一个个看似矛盾的问题随之浮现:一边,我们在紧锣密鼓地抓学风建设、强调勤奋自律、逐光卓越;另一边,全社会又在呼唤“松弛感”,鼓励放下焦虑、接纳自我。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在“紧绷”与“松弛“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呢?
揭开“松弛感”的真面目:它不是躺平,而是一种高级的自洽
首先,我们必须为“松弛感”正名。它绝非“躺平”“摆烂”或“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真正的松弛感,是一种允许一切发生的底气,是在尽力之后对结果的豁达,是在认清自己后依然选择热爱的勇敢。我观察到,身边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身上恰恰散发着这种迷人的松弛感。他们可以在图书馆专注学习一整天,也能在傍晚时分,在篮球场酣畅淋漓;他们可以为了科研竞赛通宵达旦,也能在周末的清晨,去操场跑个步,顺便给校园里的流浪猫带一根火腿肠。他们的努力,不带有“表演”性质,他们的优秀,不建立在“比较”之上。他们深知,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匀速前进比时快时慢更重要。
松弛感不是学习的“软化剂”,而是“强心剂”
学期过半,很多课程在近期迎来了考试,有的同学平时“划水”, 考前“快餐式学习”,临近考试,变身“拼命三郎”,昼夜颠倒复习,这样的“紧锣密鼓”的学习状态是缺乏生命力的。快餐式输入会导致记忆存储碎片化,到了考场很容易忘记,考题稍微转个弯,大脑检索不到路径,直接死机。考前突击,只背“高频考点”,记住了公式定义,却不明白底层逻辑,学习内容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他们点灯熬到天亮,想“一口吃成胖子”,而知识却没进入大脑,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平时划水时的负罪感、考前挑灯夜读的紧绷感、考时临场发挥的窒息感,三重夹击,焦虑峰值叠加,考后即崩盘。
什么是有“松弛感”的学习方式呢? 要勤奋努力,更要节奏合理。注重日常的学习,做好平时积累,找到自己节奏,厚积才能薄发。要有良性竞争,更强调合作共赢。这并不意味着同学是需要被战胜的对手,而是一起攀登的伙伴。在这里,分享学习资料、交流解题思路是常态,因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心成长过程。不要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就否定你的全部努力,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将挫折转化为下一次成长的垫脚石。
如何在不焦虑中,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给大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小锦囊”,希望帮助大家在本学期学习中,修炼“松弛感”,信心满满,迎接期末考试。
1.打造“高专注、低内耗”的学习模式。“松弛感”不是降低学习标准,而是追求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学习状态。尝试“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是一种极简的时间管理方法,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1990年初创立。它的核心原理是:将工作时间划分为多个专注的“番茄钟”(通常为25分钟),每个番茄钟后跟随一个短暂的休息(通常为5分钟),25分钟全神贯注,5分钟彻底放松。这不仅能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还能让你在一次次“成就感”中积累自信。打造“零干扰”学习环境。学习时,将手机调至勿扰模式,关闭不必要的社交软件通知。你会发现,两小时的学习成果可能超过以往半天的“磨洋工”。允许“中断”和“走神”。当你发现注意力开始涣散,不要自责。站起来伸个懒腰,看看窗外的风景,让大脑“重启”后再回来。对抗内耗,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
2.建立“成长型思维”,与焦虑和平共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成长型思维”者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面对失败,他们的内心独白是:“我还没做到”,而不是“我做不到”。将“错误”视为“礼物”:当你做错一道题、实验失败或比赛失利时,不妨问问自己:“这次经历想教会我什么?”把每一次失误都当作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用“过程导向”替代“结果导向”:与其每天焦虑“我能不能保研”,不如专注于“我今天是否比昨天多理解了一个知识点”。当你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终点自然会离你越来越近。练习“情绪日记”:每天花几分钟,写下当天最强烈的情绪及其背后的原因。这能帮助你更好地觉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被焦虑牵着鼻子走。
3.主动寻找“支持系统”,让成长之路不再孤单。“松弛感”不是孤立无援的“单打独斗”,它根植于深厚的情感联结和强大的社会支持。不妨结交几位“成长搭子”,你们可以相约去图书馆,共享学习笔记, 在彼此懈怠时互相打气。拥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学业坚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会显著更高。主动与老师沟通,当你在学习、生活或情感上遇到困惑时,请不要犹豫,及时向我们寻求帮助。我们不仅是你们的老师,更是你们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和“守护者”。加入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参加一次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报名一次学科竞赛…… 这些经历不仅能丰富你的大学生活,还能帮助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视野,缓解学习压力。
4.呵护身心“基本盘”,为持续学习蓄能。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一切“松弛”与“优秀”都无从谈起。保证规律作息:尽量早睡早起,避免长期熬夜。良好的睡眠是提升记忆力、创造力和情绪稳定性的“免费补药”。坚持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打球、瑜伽……选择一项你喜欢的,然后坚持下去。运动是释放压力、提升“幸福感”的天然良药。
亲爱的同学们,大学不是“躺平”,更不是“内卷竞技场”。它是一段珍贵的旅程,让你们在探索知识的同时,更探索自己。在追求优秀的旅途中,更要学会如何幸福。
愿你们都能拥有这份宝贵的“松弛感”,在不被定义的青春里,自由地生长,勇敢地闪耀。让每一个独特的你,都能在这里扎根、发芽、开花,最终长成你自己喜欢的模样。前路漫漫,让我们携手同行,共赴一场“不焦虑”的成长之旅!
把“松弛感”带进考场,才是真正的学霸b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