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导语|邱晨:从种“蒜”到养“花”——致每一位考研学子
2025-11-20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邱晨 责编:徐雪莲 浏览:12
图片1.jpg

个人简介:

      邱晨,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学院辅导员。


考研在我心里,曾是座遥不可及的山。听了太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说法,总觉得那是学习好的人的战场,与我这种坐不住板凳,每天围着班级工作和学生活动的人无关。班级有从大一就开始备考的同学,我总会多几分敬意,仿佛他们的人生里,藏着我从未踏足的疆域。我从没想过自己会与这两个字纠缠,直到2016年,一阵风忽然吹开了窗。

我考研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十一月刚过,风里就带了刀刃似的锋利。我的“根据地”在自习室的门口,一个堆满杂物的角落,门缝关不严,总有风钻进来,发出呜呜的声响。自习室没有空调暖气,身上披件妈妈牌大棉袄,手里抱一杯烧开的热水。实在是困了,就趴在书桌上打个盹。

书是永远也背不完的。政治的条框,英语的词句,专业的理论,还有数学的解,密密麻麻,像一片望不到边的沼泽。于是,我在自习室种了一颗蒜,因为蒜好养活。





我想同蒜共同生长,突破“沼泽”,彼此见证。




清晨五点半的闹钟像枚钉子,把我从被窝里钉起来,我给自己规定,每天早上六点必须来到自习室。当时班里还有几个“卷王”,比我来的还早,我们相互之间都可以看到伏案的灯光。我就坚定一个想法,今天多学习了一会,多刷一套题,我就离考研成功近了一步。

考研倒计时像指缝里的沙,不知不觉漏完,进考场那天,蒜苗正旺。我的分数不高,考上了云南的一所大学,那一刻的心情如释重负,虽有不甘,但一种自由的放飞在我心里蔓延,备考这段日子留在记忆里的,从不是“微积分”和“Abandon”,是同学的互诉衷肠、家人的支持关心和蒜苗的温情陪伴。我感谢自己在过去那段时间里咬住了牙绷紧了弦,加上天时地利的幸运,得到了好的结果。





如今,我的身份变了,从种“蒜”人,变成了养“花”人。




自习室,只剩下你一人。保温杯已经空了第三回,黑板的倒计时又擦了一遍。你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发现手背上不知何时蹭上了一道墨水印,像一条蜿蜒的小河。此刻的孤独、疲惫和焦虑,是每一个考研人的共同记忆。

8号教学楼,9间自习室,3个教学层,走1遍需要12分钟,740步。我走得很轻,像一个生怕惊扰了梦中人的守夜人。每一间自习室都有它独特的气味。二三楼的考研自习室,暖意融融,空气里浮着复习资料特有的纸墨香,沉静而安详。每层的公共学习连廊,则永远流动着咖啡因的焦苦和窗缝中透出的、略带生硬的冷气,提神,却也带着一丝压榨精力般的决绝。

我的目光,像一张无形的、柔软的网,轻轻拂过这片由你们构成的“风景”。我认得许多个“你们”,不是靠名字,而是靠那些无声的细节。五楼自习室角落的那个男生,总是背着蓝色书包,他的草稿纸消耗得最快;楼梯转角处轻声背诵的女孩,她的水杯上贴着一张小太阳的贴纸。我记下了那个总爱披黄色毛毯的男生,记下了那个桌上摆着一盆绿植的姑娘。我甚至能感觉到,当我轻轻走过时,有人会不自觉地挺一挺因久坐而微驼的背。我们之间,有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我的到来,不是监督,而是一种安静的陪伴,就如同当年我桌前的那颗蒜苗。

我知道备考是什么滋味。我知道那种一个人面对浩瀚知识体系的茫然,知道那种反复记忆又反复遗忘的焦躁,更知道那种对未来结果毫无把握的、沉甸甸的忐忑。这种来自外界的纷扰,与内心滋生的疲惫,常常里应外合。

偶尔,会有学生带着迷茫来问:“老师,我真的能行吗?”选择本身并无对错,但摇摆不定最耗心神。一旦决定,便要沉下心来。选准一个目标前行,比左顾右盼地东奔西跑更管用。别让对另一条路的想象,成为阻碍你走好脚下这条路的借口。





人生的瓶颈,不在现实,而在头脑。



给自己下定义、划界限、写剧本:“我不行”“我不会”“我不敢”“那是他们那些人做的事”“我就这样了”。而当我们回过头看才会明白:那些“不能”“不行”“不信”才是真正绊住我们的东西。

考研,从一开始便是一场必须全力以赴的战斗,努力的样子虽狼狈,但拼搏的人生却最美。你流过的每一滴汗水与付出的每一份辛劳,都将会成为你前行脚下一块又一块坚硬的砖石。


你们继续学吧,我不打扰了。260朵“花”,来年春天,总会发出新芽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