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介绍:
李昌朕,中共党员,现任体育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当大一的好奇、大二的忙碌渐渐沉淀,大三这一年,像极了长跑里的“疲劳期”——往前看,大四的压力还没完全逼近;往后看,前两年的日子又有些模糊。我带过的诸多学生里,有人把大三这一年活成了“逆袭的关键期”,从迷茫到笃定;也有人困在“温水煮青蛙”的“舒适区”,直到毕业季才慌了手脚。今天不跟大家讲空道理,就聊聊怎么把大三过明白,攥紧毕业时的“选择权”。
总有人说“等大四再考虑职业规划”,可现实是,企业要的实习经历、考研要的专业积累、留学要的背景提升,核心准备都在大三。这一年就像拼图的“关键块”,少了它,未来的蓝图永远拼不完整。
你现在花2个月做的一份高质量实习,可能比大四突击3个月的“简历包装”更有用;你此刻跟着老师做的一个科研项目,或许就是考研复试时让导师记住你的“加分项”。别等“来不及”,现在就把“等以后”换成“现在做”。
再做好三件事,把大三过成增值期
1.用“目标倒推”代替“随波逐流”。
别再纠结“我该考研还是找工作”,先问自己“毕业3年后,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进金融行业做分析师?那就去查目标岗位的要求,是否需要相关实习,是否要考FRM等证书。倒推下来,大三暑假就得找一份券商或基金的实习,课余还要啃专业教材、看行业研报。想考研跨考新传?那就先确定目标院校的参考书,现在就开始啃《新闻学概论》,而不是等大四开学才慌慌张张启动复习。
“大家都考研我也考”“身边人实习我也找”,随大流的选择最轻松,却最容易让你在毕业时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你的目标不用“宏大”,但一定要“具体”——哪怕只是“本学期末前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实习”,也比“我要努力”更有行动力。
2.抓“核心能力”,拒绝“伪努力”。
大三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看起来很忙,实则没成果”:有人每天泡图书馆,却在刷手机中混到闭馆;有人报了四五个证书班,却连本专业的核心课都考不到80分。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数量”堆出来的,而是靠“质量”磨出来的。
想就业的同学,实习是最好的“职场彩排”。别满足于“找个地方盖章混学分”,尽量选与目标行业相关的岗位——哪怕是小公司的市场部,写一篇推文、做一次用户调研,都是未来面试时能拿出手的“实战案例”。我之前带过的一个学生,大三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实习,帮团队优化了活动流程,这个经历直接让他拿到了大厂的秋招offer。
想考研、留学的同学,专业成绩和学术能力是“硬通货”。别为了刷绩点选“水课”,重点学好《运动训练学》《体育社会学》这些核心课;有余力就跟着老师做科研、写论文,哪怕只是参与一个小课题,也能让你在复试时比别人多一份底气。
3.主动“试错”,把风险留在大三。
很多同学怕“犯错”,所以迟迟不敢行动。“怕实习不喜欢,浪费时间”“怕跨考太难,考不上”,结果越犹豫越迷茫。但大三恰恰是“试错成本最低”的时期——你可以尝试一份与专业无关的实习,发现不适合,大四还有时间调整方向;你可以报名参加创业比赛,哪怕没获奖,也能学到团队协作、项目策划的能力。
之前有个学生,大三时一边准备考研,一边投了几份实习简历,最后拿到了国企的offer。他说:“我不是贪心,而是想看看职场到底是什么样,就算最后读研,也知道未来要往哪个方向努力。”试错不是“瞎折腾”,而是帮你排除“错误选项”,让你在毕业时更坚定地走向对的路。
最后想跟大家说:大三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核心秘诀”——那就是“主动”。主动去查行业信息,主动去积累经验,主动去规划未来。现在多一份清醒,未来就会少一份被动;当你此刻多一份行动,毕业时就会多一份底气。
别让大三成为你大学时光里的“空白页”,而要让它成为你人生路上的“加油站”。愿你在这一年,既能看清方向,也能踏实向前;既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能握紧属于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