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蒲业壮,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
亲爱的同学们:
最近,网络上悄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辞家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不知道你们是否也看到了?是否也在某个深夜,被这简单却有力的话语轻轻击中内心?
那个在车站与父母挥手告别,转身悄悄抹泪的你;那个在陌生城市里,学着独自处理一切生活琐事的你。从家乡到大学,我们跨越的,又何止是地图上的“千里”?那更是一段从依赖走向独立、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距离。
“务必争气”这四个字,像极了临行前父母那欲言又止的嘱托,也是你们深夜挑灯时内心最朴素的信念。它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承载着最纯粹的期望:对自己的负责,对未来的承诺。
那么在大学这片广阔天地里,我们究竟该“争”什么?不是一时的分数高低,也不是表面的荣誉多少,而是这三种“气”:
一、争一份“底气”:学识是最硬的通货
底气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藏在图书馆的静读里,藏在实验室的专注中,藏在每一次课堂的思辨和课后的深耕里。
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探索专业领域的未知,在实践中打磨技能。这份日积月累的学识,会成为你们未来面对世界时,最坚实的依靠和最硬的底气。
二、争一口“志气”:青春不怕“我试试”
大学是试错成本最低的年纪,别让“不敢”挡住了成长的可能。
那个犹豫要不要报名的竞赛,那个想组建却迟迟没行动的社团,那个渴望已久却不敢投递的实习机会,都值得你说一句“我试试”。青春的志气,从来不是从不失败,而是在一次次尝试中淬炼成长,最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多年后回望时的“我本可以”。
三、争一团“和气”:温柔是最暖的铠甲
大学也是学习“相处”的课堂。与不同背景的室友磨合作息,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与表达,在偶尔的分歧中懂得包容与理解。
这份与人相处、与己和解的柔软能力,不是妥协,而是智慧。它会让你在异乡收获温暖,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少走弯路,成为你行走世间最温暖的铠甲。
我知道,这条“争气”的路上,你们难免会有迷茫:会为一次考砸的成绩自责,会因不确定的未来焦虑,会在深夜想家时感到孤单。但请记住,这些都太正常了。
“争气”不等于不允许脆弱,而是擦干眼泪后继续前行;“再争气”也不是苛求完美,而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了一点点。你们辞家千里,不是为了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为了成为那个让自己敬佩的人。
多少年后,回望这段岁月,你们会发现:那段独自赶路的日子,让你学会了奔跑;那些必须争气的时刻,最终塑造了你挺拔的模样。
前路漫漫,作为你们的辅导员,我会一直陪伴在你们身边。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带着这份清醒的勇气,不负千里远行,不负心中期许,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活得越来越有底气。
——你们的辅导员蒲业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