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李兰晶,中共党员,现任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院团委书记。工作中始终秉承“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人理念,探索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思政”“沉浸式教育”育人模式,以知促行,以行践知。注重加强工作研究,主持厅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1项,发表论文10篇(3篇核心),参编专著1部。


最近和不少大一同学交流,大家最常问我的就是:“老师,参加这个活动加分吗?”“选那门课给分高不高?”
听到大家这么问,我特别理解,同学们都想把大学生活过得“值”。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自己问过自己:我这么在意分数和加分,这算不算一种“功利心”呢?今天,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一起来聊聊功利心这个命题。
论辩功利心:驱动力还是迷失剂?
何为功利心?古人早有精妙的表述,即“望文生义,便谓已足;经纶事务,便谓有成。”意思是,看到表面的文字就以为掌握了真谛,处理了些许具体事务就以为是了不起的成就。这正是功利心的典型写照。
我认为,功利心恰是当代社会赠予同学们的一份特殊的“成长礼物”。我们并非要全然否定它——在一个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这种思维帮助我们适应规则,甚至取得优势。但这份“礼物”需要被清醒地审视。我们需要清楚界定的是功利心≠进取心。
功利心,它源于外部——分数、认可、简历的光鲜。它关注的是结果的奖赏,过程不过是不得不付出的成本,因此常常让人感到与焦虑和疲惫。
进取心,它源于内部——好奇、热爱、自我实现的渴望。有了进取心,人们往往倾向于享受过程本身的探索与突破,成果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收获,最终让人感受到笃定与充实。
简而言之,功利心侧重:“这有什么用?”而进取心侧重:“这有趣吗?这能让我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功利之害:看似走捷径,实则设边界
接下来我们谈谈,功利心的危害。过度功利心让我们在做选择时,只盯着那个最直接、最“有用”的结果,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为长远的成长设下了限制。这种思维习惯,会在至少三个层面影响同学们的成长选择。
1.于学习:得了分数,丢了学问
为了高分专挑“水课”,为了过关求助“AI”写作业。分数到手了,知识体系却支离破碎,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2.于能力:赢了履历,输了实力
参与活动只为“加分”,社交往来先问“有无用处”。简历看似丰富,但真正的组织、沟通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却因缺乏真心投入而难以扎实成长。
3.于未来:选了“热门”,冷了“热爱”
职业规划只瞄准当下“高薪稳定”的行业,而回避那些需要长期积累但可能成就非凡的领域。我们可能获得了一份旁人眼中的好工作,却与自己真正的志趣渐行渐远。
成长之策:破功利束缚,赴成长之约
认识到危害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觉察与调整。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回更为从容、坚实的成长节奏。
第一,请有意识地为过程本身赋予意义。泰戈尔曾说:“世界于你而言,毫无意义和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同学们尝试在选择时,不要只问“有无用处”,也多问一句“是否有趣”,主动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价值,而非仅被动等待结果的裁决。
第二,努力在一件事上深耕,培养专注的心性。抵抗浮躁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戒除急功近利,将心力投入于真正的热爱。这份专注可以是深夜里的学习与思索;可以是实验时大胆的假设和尝试;可以是纷纷扰扰中,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正是在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与打磨中,我们才能收获扎实的成长和内心的安定。
第三,别忘了主动为心灵留白。“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老师想提醒同学们的是:空闲之余和家人打个电话,和朋友吃个烧烤,和身边人在阳光下漫步。享受生活和努力工作一样重要,生活的真实,本就是生活的所有。这些看似“无用”的闲暇,恰是滋养我们内心和保持生命活力的重要源泉。
亲爱的同学们,人间好景正当时,去看看图书馆旁的秋意,去稷下湖边吹吹风吧……愿你们既能脚踏实地,也能随心而行,去收获一份不慌不忙的、属于自己的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