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导语|吕科晨:于挫折中破茧,在跌倒处生光——当代大学生成长启示录
2025-11-15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吕科晨 责编:徐雪莲 浏览:11


        25a4a22676fbbf6003adb851d8cdacfa.jpg





个人简介:

吕科晨,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辅导员。



当青春的背影被夕阳拉长,磨得起球的书包里装着奥数题册与英语单词本,朋友圈的金箔式分享里藏着“完美人生”的倒影——我们忽然惊觉,这个被成功学滤镜包裹的时代,正悄悄偷走年轻人直面挫折的勇气。作为学生的你们,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瞬间?保研路上受挫的小美,因一次课堂展示失误而陷入自我怀疑,连续两周辗转难眠;竞赛路上的绝缘体小帅,三次冲击数学建模均初赛惜败,默默将朋友圈设为“仅三天可见”;身在实习大军中的难民小骏,投出二十余份简历却石沉大海,开始怀疑人生是否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当我们撕开社交媒体上的完美滤镜,走出标准化答案的教育围城,才发现青春从不是印满正确选项的答题卡,而是一部在跌倒与爬起之间不断续写的成长史诗。那应该如何在跌倒处,种出属于自己的光?



我们为何如此“怕失败”——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勇气?



那些蜷缩在图书馆角落的眼泪、摔门而去的背影、空白朋友圈的沉默,原是时代焦虑投下的阴影。对失败的恐惧从不是性格软弱,它的背后,暗藏着三个常被我们忽视的真相:

被“标准答案”织成的茧房,裹住了应对风雨的触角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固定套路、四六级阅读的定位关键词技巧、考研政治的必背考点清单……这些像钢筋水泥一样的“标准答案”,慢慢筑起我们认知的壁垒。大数据统计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高三学生在模拟考中能精准复刻标准答案,却在自主招生面试中因“思维僵化”被淘汰。某高校创新实验室的招生负责人坦言,最怕招到背题库背出肌肉记忆的学生,他们解得出高数难题,却答不出如何看待失败的开放式命题。大部分大学生像被放进模具的石膏,已经被标准解法禁锢了对生活的想象力。

被父母的羽翼捂热的掌心,握不住现实的荆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档案里,躺着超六成“妈宝族”的故事:有个男生求职被拒后,第一通电话不是打给HR问改进意见,而是哭着打给妈妈:“他们不要我,这不是我的问题!”妈妈在电话那头说:“没关系,咱再找别家,实在不行我托人给你找个稳定的工作。”还有个名校毕业的姑娘,因为投了50份简历没有得到回应,收拾行李连夜离家出走。她的箱子里装着妈妈叠好的羊绒衫和爸爸准备的应急银行卡,唯独没带简历修改的建议——我们习惯了用父母的退路当盔甲,却忘了自己要去闯的是没有遮雨棚的风雨。

朋友圈里的完美橱窗,失败成为了不能说的秘密刷朋友圈时,你会看到有人晒凌晨三点的图书馆配文“努力的人不会输”,有人晒刚拿到的offer并配上九宫格西装照,有人晒环球旅行配蓝天大海——可没人晒面试时手抖的自我介绍,没人晒实验失败后哭花的脸,没人晒投了100份简历后没有答复的邮箱。短视频里成功学的博主举着银行卡余额截图喊“我能行,你也能!”,美妆博主教如何p出完美素颜,职场博主教如何一年升为主管——这些精心包装的神话,是把失败变成了“不够努力”的耻辱,把不完美变成了需要藏起来的秘密。于是我们要么戴着面具活在朋友圈的“完美”中,要么裹着“摆烂”的外套躲在狭小空间里,不敢承认:我也输了,我也怕。



把挫折熬成光——在失败的废墟上开出花来



历史的长镜头里,那些被命运反复捶打的灵魂,终将淬炼出最璀璨的精神琥珀。科研攻坚者、基层奋斗者、平凡追光者,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失败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天工开物》

科研攻坚者:把失败熬成突破的阶梯。屠呦呦团队翻遍2000多个古方,做百次提取实验,青蒿素含量始终不达标。实验室的灯熬红又灭,烧杯里的液体熬干又加,直到第191次实验,针状晶体终于析出。她在诺奖致辞中说:“不是我伟大,是失败教会我敬畏每味草药的脾气”;钱学森团队研发东风二号导弹,首射偏离轨道坠入戈壁,他蹲在焦黑残骸里捡碎片,指甲缝全是黑灰。后来办公桌上总摆着《失败学原理》,扉页写着,成功是把失败的路走通,失败是把成功的路探明。

基层奋斗者:在泥泞里种出希望的花。北师大硕士黄文秀放弃北京国企的offer,背着铺盖去百坭村。一年跑12万公里山路,手绘50多张贫困户地图——哪户缺水、哪户孩子要上学,都标得清清楚楚。她在日记里写,帮老奶奶卖砂糖橘没成,进门时却摔肿膝盖,我都没哭。可看到村民领分红时的笑,突然觉得所有失败都值得;开山岛民兵王继才守了32年岛,400多次台风来袭时,他每次都把国旗绑在腰上重新立起旗杆。台风刮倒瞭望塔那天,他抱着断杆坐在废墟上喊道:“岛可以塌,国旗不能倒;塔可以倒,承诺不能倒。”他在床头日记最后一页写着,今天又守了一天,我没输给风。

平凡追光者:用坚持重写失败的注脚。17岁的胡振宇创办火箭公司,首枚“翎客一号”升空10秒坠毁,碎片散落草原。他带着团队蹲找三天,收集300公斤残骸,在办公室墙上贴着,失败不是终点,是下次发射的坐标。多年后,可回收液体火箭成功升空,他认为,是把每次失败变成说明书;蔡磊与渐冻症赛跑四年,捐出全部身家推动药物试验。有次试验失败,他举着颤抖的手说,我知道路难,但哪怕我倒下,踩出的脚印也能让后人走得稳些。有人问怕不怕,他总是表示,虽然害怕,但更怕和我一样的人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炼就“抗挫力”——给年轻人的三把钥匙



在时代的考卷上,抗挫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套需要刻意练习的生存技能。与其等待命运的眷顾,不如主动锻造属于自己的心理铠甲。这里给你们提供三把“钥匙”,帮你把软肋变成铠甲:

重构失败认知:从“我输了”到“我学了”清华流行失败日志法,每晚记三条意外收获——“小组讨论学会了倾听”“实验失败发现变量问题”;每周做错题博物馆,把错题、搞砸的项目做成展板,一旁注明这次我学到;每月反脆弱练习,主动报名演讲、尝试陌生兼职。研究显示,坚持写失败日志的学生,遇新挫折焦虑值会大幅度下降。所以,请记住:失败不是终点,是成长的起点。

践行渐进突破:从“不敢试”到“试着来”克服对失败的恐惧,需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实践方法。“渐进暴露疗法”值得借鉴:每周完成一项踮脚能够到的挑战。社恐学生从每天和1个陌生人(食堂阿姨、快递小哥)说话开始,适应后增加到2个,慢慢主动参加社团;华为“天才少年”陈天石做AI算法时,故意设置“可控失误”——改参数、简模型,看系统如何崩溃。他认为,主动试错是最低成本的压力测试,预演百种失败,才能在实战中找到第一百零一条成功路。

构建互助网络:从“孤军奋战”到“同盟共进”抗挫力的培养需要群体智慧的托举。浙江大学2024年开设的“失败学”公选课引发热议,其创新之处在于对跨专业失败案例的研讨:机械工程组解析SpaceX发射事故,法学组复盘ofo押金困局,医学组探讨阿尔茨海默药物研发挫折。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自发组建抗挫者联盟,定期举办失败者大会——或以脱口秀解构挫折经历,或用TED式演讲分享破局心得。在这里,失败不再是秘密,而是彼此治愈的养分。




同学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抗挫力早已不再是心理加分项,而是成长的必修课。愿你们都能做“敢输”的人——输了没关系,拍拍身上的灰,再往前迈一步。因为人生最亮的星星,从来不在天上,而是我们蹲在跌倒处,亲手点亮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