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导语|蒋育忻:毕业生就业要学会“断舍离”
2025-11-12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蒋育忻 责编:徐雪莲 浏览:11

图片





个人介绍:

蒋育忻,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工作十余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乃是头等大事。然而,受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国际政治形势复杂等因素影响,当前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面对这一情况,毕业生们需学会“断舍离”。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其核心是对个人内心进行整理,断掉心底的执念,减少对不必要东西的欲望,而非得到后随意舍弃。那么,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如何做到“断舍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学会“断”,即断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下,“只留大城市,不到小城镇;只到东部和南方去,不到西部去;只到大的国企、外企、私企去,不到小企业去;只到工资待遇高的单位去,不到工资待遇低的单位去;只想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不到厂矿企业去”等就业观念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这也催生了“慢就业”“缓就业”心态。“慢就业”“缓就业”需耗费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实为一种奢侈行为。作为有为的青年一代,我们应摒弃这种观念。首先,要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问问自己: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生活需要哪些支撑条件?我现有的知识水平、学历能否达到这些条件?并在大学四年期间,尽早做好就业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要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在求职中学会扬长避短,以积极的心态去获取工作机会。最后,要不断提升自我,结合自身兴趣及专业,增强专业认同感和专业信心,为提升就业、择业本领奠定基础。

二是要学会“舍”,舍弃“眼高手低”的心态。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同学对地域、薪酬、工作环境的期望值高于自身实力。很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将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等同于自身实际能力,却未意识到知识需通过不断有针对性的工作实践,才能更好地转化为能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在求职时应舍弃这种“眼高手低”的心态。首先,要正确评价自我,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明确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和独特之处,设定实际可行的职业目标,同时客观评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后续学习和提升做好准备。其次,要树立危机意识,虽然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的优势,但大学生往往存在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要求相结合。因此,要在大学阶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假期企业顶岗实习、社会兼职等方式,加强技术经验的锻炼和培训,提高自身的内在人力资本含量。最后,要树立“大就业观”,秉持“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就业理念,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环境下,选择最接近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工作岗位。

三是要学会“离”,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大学生就业意向受诸多因素影响,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已成为普遍共识。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部分学生表示考研、考公或工作都是父母的期望,自己并无主见。还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与父母意见不一致,不知如何选择。面对这些情况,首先,要有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寻求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其次,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作为独立个体,在就业时应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他人,不人云亦云。在面对问题时,要学会分析、判断和决策,而非简单接受他人意见。最后,要正确看待“离别”带来的成长,离别并不意味着疏远,而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生活的开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学会坦然面对与父母的分离,不再依赖他们的意见,而是以自身需求和判断为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断舍离”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失落,更是成长的机会,是一次学会承担责任、独立决策的契机。只有经历这些,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社会中立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