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索罗丹,女,管理学院辅导员。
“我以为”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一个高频词汇,尤其在带完一届学生后我发现,他们犯错误后,通常会天真的说一句“我以为”。但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真的是你以为的么?
No!大概率不是!
“我以为”的迷思:
青春迷途中的认知陷阱
“我以为”——这三个字,在校园里,仿佛一句被反复念诵却无人察觉的“魔咒”。在学生被“我以为”左右的瞬间,就像新手司机自信踩下油门,却在关键时刻发现技术不过关,徒留手足无措的慌张与后怕。
“我以为”的众生相:
当认知撞上现实的南墙
学生们因“我以为”犯下的错误,各有不同却都指向对规则、规律的误判:
01.学习态度类
“老师,我就上课刷会儿手机,我以为没啥关系!”屏幕微光下的侥幸,最终让成绩单上的红灯,照出被“碎片时间”割裂的知识漏洞。
02.纪律遵守类
“老师,我都成年了!晚上不回宿舍住,我以为无所谓吧?”“自由”的宣言掷地有声,却选择性遗忘了《学生手册》里关于公寓管理的铁律,直到深夜寻人的紧急电话响起,才懂得“成年”的重量。
03.诚信底线类
“老师,我就是帮朋友个忙,替考一下赚点零花钱,我以为这事儿真没多严重……”“义气”与“小利”交织的轻率选择,换来“留校察看”的冰冷处分,以及档案里难以抹去的污点,才知“诚信”的考场上,容不得半点“我以为”的侥幸。
04.安全意识类
“老师,不就在宿舍抽根烟放松下吗?我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打扫干净了!”烟雾虽散,消防隐患的警报却不会解除,安全红线从不由“个人感觉”而定义。
05.学习规划类
“老师,我以为考研前那一年突击英语就够了!谁知道……如果当初从大一就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对“厚积薄发”规律的误判,让“临时抱佛脚”的幻想在倒计时归零时彻底破灭。
06.逻辑混淆类
“老师,我以为申请困难生就是申请助学金!”握着草草填写的困难生申请表,对评选流程的核心逻辑全然不知——不清楚助学金需在困难生认定后,再依据困难程度综合判定。直到公示结果出炉,才困惑为何自己“申请了”却未获资助,这才懂得规则里从没有“申请即得”的“我以为”!
这些辩解的内核往往潜藏着危险的逻辑:把刚性纪律视为可以随意拉伸的橡皮筋;把安全规定当作儿戏;甚至试图用微不足道的利益,去置换学术诚信的基石;更会混淆政策流程的先后逻辑,把“困难生”与“助学金”直接画等号,用主观臆断跳过规则中的关键审核与评定环节。那些基于“我以为”的决策,如同流沙上的城堡,终将被现实规则的潮水冲垮。
“我以为”的根源:
青春期的认知盲区与时代滤镜
学生陷入“我以为”的陷阱,并非单纯“犯错”:
1.“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错觉:年轻的心,常把世界当作“自我卧室”的延伸——手机想刷就刷,夜想熬就熬。忽视个体行为在集体场域中的涟漪效应,也未理解规则是公共生活的底线。
2.“即时判断”的思维定式:碎片化信息和短视频塑造的“快速理解”模式,让他们习惯于依赖直觉和片段信息做“即时判断”,缺乏深度思考和长远预见的习惯。如同那位考研学生,对英语学习所需的“细水长流”毫无概念,误以为一年的冲刺能填平四年的洼地。
3.“经验缺失”的必然短板:人生阅历尚浅,许多事情的严重性、连锁反应,仅凭想象难以触及。替考者只看到“快钱”,看不见失信档案对未来的桎梏;夜不归宿者只向往“自由”,感受不到师长深夜的忧虑与潜在的风险。
破解“我以为”魔咒:
从天真臆想到理性担当
如何让“我以为”从认知陷阱转变为成长的阶梯?
1.讲深那些“规则课”,让尺入人心:利用他人经验缩短学生的试错周期,提前规避“我以为”的陷阱。组织“警示分享会”,让曾因“夜不归宿被警告”“混淆助学金申请流程”的同学分享经历,用真实故事传递“规则细节”和“严重后果”,让规则“活”起来,远胜十次照本宣科的讲座。
2.算清那笔“诚实账”,打破规划幻想:针对学习规划类“我以为”,引入“时间账本”概念,记录每日有效学习时长,对照考研倒计时和所需掌握的单词量、真题量,进行赤裸裸的数学计算。当现实所需的总时长远超其“以为”的可用时间,“临时抱佛脚”的虚妄便无处遁形。
3.演透那场“后果戏”,唤醒风险警觉:针对安全、纪律、诚信等易因“我以为”触红线的场景,引入“沉浸式后果推演”概念,把模糊的“没事”“不严重”拆解成具体可算的连锁代价。当抽象的侥幸撞上具象的代价清单,“我以为没事”的麻痹便瞬间失效。
教育的真谛:
在试错中校准人生的坐标
目睹一届届学生踏入相似的“我以为”河流,我逐渐领悟:教育不是扼杀青春的天真与探索欲,而是做学生穿越认知迷雾的向导。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在不可避免的试错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更精准的人生坐标系,让脱口而出的“我以为”,谨慎地替换为“我查证过”、“我考虑过后果”、“我确认规则是……”,让“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逐渐沉淀为“脚踏实地”的理性担当。
回望这段历程,我不禁莞尔。曾经,我也以为——以为带满一届活力四射的体育生,积攒了“包治百病”的经验,就真的修炼成了“万能辅导员”。然而,当新一届学生带着崭新版本的“我以为”登场时,我才恍然大悟:教育的海洋无边无际,每一朵浪花都独一无二。原来,“我以为”的终极挑战,是在提醒我——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懂得了教育。这一次,关于“我以为”的体悟,或许才更接近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