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梁志睿,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3级本科辅导员。
当学生在迷茫时把“导员”当作定心丸,当深夜的消息里藏着“有你在我就不怕”的依赖,那份悄然涌上的“校园灯塔感”,大抵是辅导员职业独有的温暖注脚。但这份“灯塔感”从不是虚幻的光环,辅导员的日常里,既有需要“永远热忱”的情感底色,也有必须“周全务实”的工作坚守。
“校园灯塔感”的起点,是学生愿意把心事“交出来”的信任。这份信任,容不得我们有半分敷衍:碰到因社团矛盾而委屈的学生,不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保持倾听姿态,等他把情绪发泄完,再慢慢聊怎么沟通更有效;面对因未来规划而感到迷茫的学生,不空泛地鼓励“加油就好”,而是帮助他梳理自身优势、搜集信息,将庞大的焦虑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探索步骤;面对纠结于人际疏远而孤独的学生,不轻率说“时间会解决”,而是陪他梳理友谊的细节,在失落中寻找重建联结的微小契机。这种“不急躁”的倾听,不是刻意放低姿态,而是永远把学生的情绪放在心上——毕竟,青春里的小烦恼,在我们眼里从不是“小题大做”。
年复一年的工作,难免会遇到重复的问题,可学生的成长从没有“复刻版”:可能是挂科三次的学生终于补考考过,我心中重重的石块终于也落下了;可能是内向的学生第一次站上演讲台,下台就兴奋地向你诉说;可能是毕业生在入职邮件里写“当年你教我改简历的技巧,现在还在用”。这些瞬间,容不得我们有丝毫倦怠感——不把“谈心”当成任务清单里的勾选项,不把“帮学生改材料”当成额外负担,而是像第一次面对学生那样,带着真心去帮、带着耐心去等。这份热忱不是“三分钟热度”,是明知教育见效慢,却依然愿意坚守“慢慢来”的初心。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快速迭代”的时代里,他们的困惑也带着新标签:“内卷”下的自我怀疑、“社交恐惧”里的孤独感、“就业环境”中的迷茫…… 要是我们守着“老办法”应对新问题,用“以前没这么多事”否定他们的困扰,用“按部就班才对”框住他们的选择,只会让“灯塔”变“孤岛”。“永远热忱”的接纳,是愿意去查“00后流行语”,愿意尝试用“线上问卷”收集需求,愿意跟学生说“这个领域我不太懂,咱们一起查资料”。这种“不固执”的柔软,才能让我们始终站在学生身边,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
“校园灯塔感”还提醒着我们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要考虑周全,做法务实。
“周全”不是“绕圈子”,而是既保护学生的面子,又解决问题的里子。
学生事务,从来没有“简单款”:看似是“室友吵架”,背后可能是作息不合加学业压力;看似是“逃课上网”,或许是家庭变故让他想逃避;看似是“恋爱分手”,实则隐藏着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要是凭着一时感觉就下判断——批评逃课的学生“不务正业”,硬拉着吵架的室友“握手言和”,反而会把“小事”变“大事”。
多年的“周全”,是学会“先稳住,再挖根”:面对情绪激动的学生,先递杯温水说“别急,慢慢说”,再找班委、室友侧面了解情况;处理矛盾时不“和稀泥”,而是帮他们梳理“问题出在哪”“怎么解决更舒服”。就像上次处理宿舍矛盾,我没急着评判,而是让每个人单独找我说“希望室友怎么做”以及“自己能改进什么”,没等我多说,两人就主动道歉了。
学生年轻,容易被“潮流”带偏:看到别人考公,就跟着报班;看到别人创业,就想休学;看到别人“躺平”,就觉得“努力没用”。这时候,我们不能跟着“起哄”,也不能用“我当年怎样”压他们,而是要做“接地气”的引导:结合学生的专业成绩、性格特点,跟他聊“考公需要耐得住性子,你是不是喜欢稳定”“创业需要资源和抗压能力,你现在有哪些准备”;同样地,碰到学生坚持“不切实际”的选择,不直接否定,而是拿“往届学长的案例”跟他说“你看,他当时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怎么应对”。
之前有个学生,在考研和自媒体offer之间纠结,想放弃考研去做自媒体。我没拦着,而是与他一同分析“考研能给你带来什么”“自媒体现在的竞争有多大”,还找了做自媒体的学长跟他聊经验。最后他选了“先读研,课余做自媒体”,现在还经常跟我分享“学业和兴趣两不误”的快乐。
“务实”不是“泼冷水”,而是帮学生把“梦想”落地,不让他们在“冲动”里摔跟头。
校园里的“突发状况”,从不会“提前打招呼”:学生深夜发烧要送医,舆情消息突然在群里传,学生失联要找人……这时候,“慌”是最大的敌人,“稳妥”才是“定心丸”。
多年的“稳妥”,是把“预案”刻在心里:学生发烧,知道先联系校医,再跟家长报备,后续还要问“恢复得怎么样”;舆情来了,知道先核实信息,再按流程上报,不随意在群里“乱说话”;学生失联,知道先找他的朋友、实习单位,再联系家长,必要时报警。“稳妥”不是“天生镇定”,而是把“别人吃过的亏”变成“自己的经验”,把“可能出的错”堵在前面。
“校园灯塔感”要求着我们在应对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时,做到稳妥冷静,妥善处理。
其实,辅导员的“校园灯塔感”本无可指摘,应当避免的是错把“光环”当“本事”——既不能因为学生依赖,就觉得“自己啥都对”,也不能因为“经验多”,就变得“冷冰冰”。
真正的好辅导员,是能在“永远热忱”里藏着“周全”,在“周全务实”里裹着“热忱”。毕竟,我们守着的是一群“正在长大”的孩子,既要陪他们感受青春的热闹,也要帮他们避开成长的坑洼。这份“灯塔”的责任,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弯腰陪走”——这,才是“校园灯塔感”背后,最实在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