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陈秋月,建筑工程与空间信息学院辅导员,现已取得GCDF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证书、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培训(初级)证书。
在大学里,有这么一类课:没有期末考试,课堂讨论多,成绩评定主观,学生普遍评价“轻松”“好过”,那么这些课通常会被贴上“水”的标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不幸位列其中。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我听过太多类似的声音:“老师,这门课可以帮我找个高薪的工作吗?”“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以帮我考公吗?”。大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好好唠一唠,职业生涯规划课到底是不是门“水课”?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怎样的课呢?在我看来,它更像一剂药效温和但药力绵长的药方。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学生抱着“直接给工作”的期待选课,但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不提供“马上有用”的知识,相较于专业技能的“硬实力”,课程所培养的素养显得不那么立竿见影,但从一个人长久发展的角度来讲,职业生涯规划课不仅不“水”,而且有可能是大学四年里回报率最高的一门投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展现了学生们对这个时代最为深切的渴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如果我们把大学四年看作一场战略布局,那么职业生涯规划课就是我们的“战略指挥部”。在这里学到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关乎未来发展的三大核心战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
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任何职业选择都如同盲人摸象,课程提供了一套科学方法论,例如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MBTI性格类型、价值观评估、技能评估等,可以帮助我们系统性地认清自我;
外部探索能力
知己更要知彼,许多学生的职业想象局限于父母、亲友所从事的传统行业,或者媒体追捧的热门领域,却不知道世界上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课程可以教大家如何高效地收集和分析外部职业世界的信息,通过行业调研、企业分析、职位解读、人物访谈等方式获取一手“情报”;
决策行动能力
决策行动能力。面对海量的自我信息和外部选项,我们怎样做出明智选择呢?课程提供了科学决策工具,如决策平衡单、CASVE循环模型,可以训练我们在复杂情境中,综合内在偏好与外部情报,为自己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并采取行动。
面对能让我们受益良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上好这门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01
转变心态
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每个人都是自己未来人生的第一责任人,只有正确地看待这门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从这门课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02
全程投入
放下手机,打开心扉,认真体会每项活动,即使某些活动会让你感到困难或不适,例如公开演讲、自我披露等,也要适当尝试突破,成长往往发生在舒适区之外;

03
拓展视野
课程只是个人成长的起点,要想把路走的更宽更广,可以借助课程,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链接校友、企业,拓展人脉网络,很多同学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不仅确定了职业目标,甚至斩获了offer呦;

04
迭代实践
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应用于社团生活、实习实践、学业规划中,在实践中,内化理论知识,锻炼所学技能,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所谓“水课”,或许是我们用过去的尺子,去衡量一门面向未来的课程。这里也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但能提供寻找答案的方法;也许没有肯定的承诺,但能给予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勇气;也许没有既定的人生,但能看到人生的绚烂多彩。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这门课“水”与“不水”,最终将不取决于课程本身,而取决于我们是怎么对待它——以及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
期待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与大家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