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孟晶晶,中共党员、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
亲爱的2025级同学们: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距离你们拖着行李箱、带着好奇与忐忑走进校园,刚好满一个月。
作为你们的辅导员,这三十天里,我手机里存满了你们的“小问号”:晚上上完课要不要继续去上晚自习?课后出校门会不会“违规”?缴费没有成功会不会影响上课?不小心打湿了体检表,大哭着道歉“导员我犯错了,怎么办?”“导员我这样算是选上课了吗?”……




每次回应这些问题,都觉得你们“蠢萌”又可爱——这份对规则的敬畏、对自己的严格、对未来的认真,是最珍贵的“纯粹”。也想借着满月这个节点,和大家聊聊大学最重要的课题:如何在“适应”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这种“找节奏”,不是盲目效仿“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是如同试口红一样,逐渐发现最适合自身的色号。就像有的同学习惯早上六点起床背单词,觉得清晨的记忆力最好;有的同学背书必须大声出声,有的习惯于默背。没有“必须早起”的标准,只有“哪种方式让你效率更高”的选择。
刚开始适应时,你们或许会经历“混乱期”,比如上个教室是不固定的,刚在3教上完高数,又要赶去4号实验楼实验,晚上还得参加学生会、社团招新宣讲,忙得连吃饭都要小跑;或者看着室友每天泡图书馆,自己却不知道该先复习英语还是整理专业课笔记,越纠结越焦虑。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就像刚学会开车的人,总要花时间熟悉方向盘和油门的配合,才能慢慢掌握行驶的节奏。
高中时,你们的时间被精确到每一节课,甚至连周末的复习计划,老师都会帮你们划分好“重点”。但大学不一样,课表是可以自己选的,没课时间是可以自己安排的。这种“自主权”,是大学给你的第一个挑战,也是第一个礼物。
你们可以试着从“小规划”开始:每天睡前花十分钟,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列个清单,比如“上午补高数笔记、下午去图书馆自习、晚上品尝学长学姐推荐的美食”,不用把时间排得太满,留一些弹性空间应对突发情况。这样既能避免“不知道该做什么”的迷茫,也能在完成任务时收获小小的成就感。
不要害怕做错决定。比如有的同学纠结“要不要加入社团”,担心会影响学习。其实你可以先参加一两个感兴趣的社团体验两周,看看自己能不能平衡好时间,如果发现确实分身乏术,再退出也没关系。大学是一个容错率很高的“试错场”,比起“选对每一个选项”,更重要的是在选择中慢慢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学会承担选择,学会承担选择的后果。
不要因为“跟不上别人的节奏”而焦虑。看到同学已经开始准备英语四级,自己连题型都还不了解;看到室友拿到了学科竞赛的报名表,自己却连竞赛方向都不清楚。但其实每个人的“成长时期”都不一样。就像春天里,桃花开得早,梨花开得晚,但最终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花期。你不用和别人比进度,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有进步,比如多弄懂了一个高数知识点、多了解了一个入党流程,就是在朝着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进。不用纠结“别人都在做什么”,按自己的节奏把每一步走扎实,就是最好的状态。

不要纠结于“刚刚表现不完美”。可能你第一次小组汇报会紧张到忘词,第一次写实验报告会被老师指出很多问题,第一次规划时间会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但这些“不完美”都是适应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要学会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不用因为一次小错就否定自己,成长本就是在试错中调整。
满月只是大学生活的起点,未来还有无数个日夜等着你们去探索、去成长。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这份“蠢萌”的纯粹:对知识保持好奇,遇到不懂的问题依然愿意主动请教;对规则保持敬畏,始终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对自己保持期待,哪怕遇到挫折也不轻易放弃。
如果你们在选课上纠结、在规划上迷茫,或者只是想找个人聊聊心里话,随时可以来办公室找我。办公室的门,手中的电话,总会为你们开着。
愿你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既能在学业中找到成就感,也能在生活里收获小确幸,把大学生活过成自己最期待的模样。
你们的辅导员
202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