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导语|冯静尘:有些人看起来不够努力,可能是需要帮助
2025-10-12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冯静尘 责编:徐雪莲 浏览:12

 图片

个人简介:

冯静尘,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


最近负责公众号复审,有件小事想跟大家聊聊~

现在咱们新媒体的同学每天晚上都会把推文临时链接发给我审核,之后常会需要调整修改,一来一回间,我每晚不少时间都放在这上面。其实特别理解大家做排版时的辛苦,但总会遇到一些小疏漏,比如不小心把辅导员的名字写错,每次看到还挺意外的。我这边复审时,也总怕漏掉细节,每每检查的头晕眼花还防不胜防。之前也跟大家反复提过,咱们做宣传工作,严谨真的很重要,一个小错别字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一直拜托大家多检查几遍。知道每次指出问题后,大家心里也会有点懊恼,都想着下次做好,可类似的小差错还是会偶尔出现。其实我们都是想把公众号做得更好,但错误仍时常出现。

事情的改变发生在一次我准备开口的时候……


图片
困于重复?主动破局!



想起上一次开例会时候大家麻木疲倦的眼神,忽然觉得这种批评实在是没什么用处,于是我对大家说,每天初步的文章做出来以后,可以按照我在群里置顶的公告内容,对照自己的推文认真检查一遍,一条一条的对照检查,确定没问题后再发我预审。

我置顶的公告里有以下几个内容:

1、一个共享文档,里面有一些常用的信息:人名、单位名(含官方简称)、地名、标志性的时间......我会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添加或者删减,要求大家每次需要的时候都从这个文档里复制粘贴。

2、一张图片,把常犯的错误放在上面:错别字,标点符号,排版格式……每次排完推文,都要照着这张图片检查一遍。

3、如果发现了新的错误,及时增补到公告里。


图片1.png


你猜结果怎样?

非常神奇。

自此以后,大家犯低级错误的次数大幅下降,渐渐地,大家也发现排版比以前顺畅了许多。有好多错误犯过一次,自己检查出问题修改完成后在后续工作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我和中心的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我也渐渐发现,其实很少人是因为认知和能力不足,大多数人只是缺乏练习,或者太容易紧张。只要提供必要的大量的练习过程,掌握积累经验的方法,大多数人的能力都足以胜任一份工作。

我又想到我看过的一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为了搞明白粗心我刷了2000道题》,作者徐俊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辅经验,他以这个实验为基础,总结了几点治疗粗心的方法,其中有一点就是需要我们牢固知识点并熟练运用。文章最后,徐老师对家长的建议是:对于粗心的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技术上的指导。而不是把简单的计算错误、漏做题、抄错数字、陷入出题陷阱等常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孩子的粗心,进而把责任导向孩子的学习态度。


图片
提出批评?给予工具!



由这个事情我也开始反思,好像大多数人都和刚开始的我一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只会提供批评。比如,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就是认为人定胜天,天道酬勤的,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把任何障碍的逾越都归结为可以靠努力。所以,任何做不好都可以归因为不够努力。从不够努力到努力的转变主要靠批评,于是家长或者长辈认为在孩子不够努力的时候批评一顿就尽到责任了。

但其实,现在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早就搞清楚,人的心理局限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努力就能解决问题。批评其实除了发泄情绪之外,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的帮助。

所以有些人看起来不够努力,可能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合适的指导和帮助。

所以当我们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也不要急着骂自己,而是对自己说:“可能我需要帮助。

比如一项工作反复做还是做不好,这个时候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需要帮助,是不是需要请别人来指导一下,得到正确的帮助之后有没有进行大量的练习,快速成长公式告诉我们,对标“最佳实践+不断走出舒适区+大量刻意练习,这三点少一条都不可。


图片
归因努力?学会求助!



需要划重点的是,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勇敢开口,主动去寻求。比如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学生排版做不好,老师主动帮助寻找解决方法提供指导的事情,走上社会后就不一定存在了。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句话:“说出存在问题,说出感受,提供解决方法。归根结底,人生起起伏伏,都需要一些容错率。遇事多多帮助自己,主动开口求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也帮助别人,放下在不够努力的时候批评自己和别人的习惯,换个角度,才可能真的降低内耗、推动事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