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导语|贾晶晶:从《青春之歌》读懂青春:这束穿越时空的光,照见我们的成长路
2025-10-03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青春在线 责编:徐雪莲 浏览:12

         1.jpg

个人简介:

贾晶晶,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2023级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师(高级)。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可能是某个深夜刷题时的抬头,可能是某次和朋友聊天后的沉默,突然就对“青春该是什么样”“未来要往哪走”有了新的追问,像拨开了眼前的雾,心里忽然亮堂起来。在《青春之歌》里,林道静就有过这样一场刻骨铭心的“觉醒”,而这个片段,每次读都能让我心头一热。


图片


翻开这本书,在字里行间触摸青春最本真的模样。那是个暴雨砸在窗棂上噼啪作响的夜晚,刚从封建家庭逃出来的林道静,浑身带着疲惫和迷茫,站在海边小屋前。就在这时,她遇到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彼时的林道静,满脑子都是“怎么摆脱家里的控制”“怎么让自己活得自由点”,至于“革命”“家国”,不过是课本里遥远的词语。可卢嘉川没有站在高处讲大道理,只是拉了把椅子坐在她身边,声音温和却有力量:“你看海边那些渔民,风里来浪里去,辛苦一年也填不饱肚子;你看城里的学生,想喊一句‘要公平’,却要被警察追着跑……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堂堂正正活着。”窗外的雨越下越急,林道静的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原来自己纠结的“不自由”,在千万人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苦难面前,是那么渺小;原来青春不只是为自己谋安稳,还能扛起更重的责任,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图片


就是这场雨夜的对话,像一颗带着温度的种子,在林道静心里扎了根。后来的她,从躲在象牙塔里不敢出声的知识分子,变成了敢在街头举着传单大声宣讲的革命者;从遇到一点挫折就想退缩的小女生,变成了即便被敌人追捕,也能把秘密藏在心底的战士。而《青春之歌》这本书,写的不只是林道静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一代青年在时代洪流里,从迷茫到坚定、从“为自己”到“为大家”的蜕变。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文字告诉我们:青春从来不是一路坦途,但只要心里有光,再暗的路也能走下去;人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当个人的青春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那份光芒才会真正照亮岁月。

读《青春之歌》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想起同学们——在早八课堂上努力睁大眼睛的你们,在社团活动室里为活动方案争论的你们,在图书馆里为考研、实习焦虑到掉头发的你们。其实林道静遇到的困惑,我们每个人在青春里都曾遇到过。而这本书里藏着的三个 “答案”,或许能帮我们解开当下的迷茫。



一、当“小我” 遇“大我”:
青春不是独行路,而是同路人


刚进大学时,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纠结:想花时间练自己喜欢的吉他,又怕耽误专业课复习;想专注准备自己的竞赛,又不知道该怎么融入班级集体。林道静一开始也是这样——她逃离那个压抑的家,只为“自己能喘口气”;别人想帮她,她却总怕“欠了人情,以后还不清”。可后来发生的事,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看到农民被地主欺负得跪在地上求饶,她想帮却只能攥紧拳头;看到进步学生被反动派抓走,她想救却只能躲在街角偷偷哭。也就是那时她才懂:“小我”的幸福,从来都离不开 “大我”的安稳,就像花儿离不开阳光,鱼儿离不开水。

就像卢嘉川对她说的:“一个人活着,要是只想着自己,那日子再舒服,心里也是空的。”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特别戳心。咱们在大学里去敬老院做志愿,不是“浪费周末”,是帮那些孤独的老人多找点快乐;咱们加入学生会组织活动,不是“图个干部名头”,是在学着怎么和大家一起把事做好;咱们认真啃那些难懂的专业书,不是 “只为毕业找个好工作”,是在为将来能给祖国做点实事打基础。青春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当我们把自己的小目标,放进国家发展的大蓝图里,脚下的路才会走得更踏实,心里也会更有底气。



二、当“迷茫” 遇“坚定”:
青春不是躺平路,而是攀登路


“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我现在这么拼,以后真的有用吗?” 每次和你们聊天,总能听到这样的疑问。其实林道静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她曾躲在学校里当家庭教师,觉得“这样安安稳稳的,也挺好”;革命遇到困难时,她也曾偷偷哭,觉得“太难了,我可能坚持不下去”。可每次她想放弃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让她重新振作:卢嘉川被敌人抓去,哪怕被打得浑身是伤,也没泄露半个字;江华在乡下搞宣传,哪怕饿肚子、住破庙,也从没停下给农民讲课的脚步。这些人让她明白:迷茫不可怕,谁的青春没迷茫过?可怕的是在迷茫里一直躺平,不肯往前挪一步;坚定也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 “要不要放弃”的选择里,慢慢练出来的。

我们在大学里,也会遇到很多“岔路口”:选选修课,是挑轻松好混学分的,还是选有点难度但能学到东西的?毕业规划,是直接找份安稳工作,还是接着考研学更多知识?每一个选择,都可能让我们犹豫半天。但就像林道静最后咬牙选择走上革命路一样,我们也需要在迷茫里找到“让自己坚定的理由”——可能是对计算机的热爱,想以后研发更厉害的技术;可能是对教育的初心,想以后去偏远地区教孩子读书;也可能只是单纯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能帮到更多人”。青春从来都不是“躺平就能赢”,它更像一条向上的山路,可能会累,可能会摔跤,但只要一步一步往上走,总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三、当“平凡” 遇“不凡”:
青春不是平庸路,而是闪光路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就是个普通人,没什么特别的本事,也做不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但《青春之歌》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能把青春过得很不凡。林道静一开始也特别“普通”: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有时候还很胆小——第一次去街头宣传,她紧张得声音都在抖;第一次传递情报,她手心全是汗。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女孩,后来做了很多 “不普通” 的事:冒着被抓的风险,在街头给老百姓讲“为什么要反抗”;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把重要的消息藏在衣角送出去;哪怕被关进监狱,也没说出一个战友的名字。

其实咱们每个人的青春,都能闪闪发光。在课堂上认真记好每一页笔记,是对知识的认真,也是在为未来积累力量;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数据,哪怕失败十次也不放弃,是对科学的敬畏,也是在培养自己的韧性;在宿舍楼下看到同学搬行李,主动上前搭把手,是对他人的善意,也是在传递温暖。这些事看起来很平凡,但一件件做下去,就能把青春过得不平庸。就像书中说的:“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平凡从来不是 “摆烂” 的借口,只要我们愿意为心里的那点光努力,每个人的青春都能活得耀眼。

我们的祖国,已经迎来又一个生日。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今天我们能在教室里安心上课,能笑着讨论未来的样子,都是无数像林道静、卢嘉川这样的先辈,用青春、用热血换来的。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该由我们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的明天添砖加瓦了。这个国庆假期,我特别希望你们能抽几个小时,翻开《青春之歌》。不是把它当成 “任务”,而是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听听书中那些青年的故事——听听他们在那么苦的日子里,怎么守住心里的理想;想想我们在这么好的时代里,该怎么不负自己的青春。当你们读到林道静为了革命勇敢往前冲的时候,或许会更懂 “担当”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当你们看到先辈们为了国家甘愿付出的时候,或许会更清楚“奋斗”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长久的坚持。

青春的底色,从来都是奋斗;青年的使命,从来都是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用像先辈们那样面对枪林弹雨,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出力:在课堂上,把专业知识学扎实,以后不管是做科研、当老师,还是进企业,都能拿出真本事;在生活中,多参与社会实践,去社区做服务,去乡村看发展,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能帮到别人的能力;在未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别忘记心里的那点光,别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图片


《青春之歌》里的故事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但我们的青春之歌,才刚刚开始唱。这个国庆,让我们在书中汲取力量,在阅读中坚定初心,让自己的青春,和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让自己的奋斗,成为新时代最美的旋律。相信多年后再回首,我们一定会为今天的选择骄傲——因为我们用最美好的年华,唱响了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