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报道)为深化学生对作家创作与作品价值的理解,推动文学素养培育工作走深走实,10月31日下午15:00,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于二号教学楼210教室举办驻校作家刘玉栋《作家与作品——一段光阴的故事》专题讲座。讲座由中文系主任李贺主持,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积极参与,共赴这场文学与光阴的对话之约。

刘玉栋将视野投向那些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创作者,以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作品命运为例,揭示文学与光阴的纠缠。有的作家仅四十余年生命却在文学星空中留下永恒光亮,作品在其生前曾被本人质疑价值,险些湮灭于手稿堆中,却在时光打磨后,成为洞察现实与人性的经典;有的作家则以少数但蕴含独特的叙事风格的作品构建起文学地标,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有力地证明了创作的影响力并不取决于数量。

在剖析写作动力时刘玉栋指出,许多作家的笔耕不辍源于内心的精神需求。于他们而言,写作是梳理内心困惑、对话自我灵魂的方式,而非追逐外界认可的工具。这种内在驱动,让他们在文学之路上走得坚定且纯粹。同时他还指出,文学的传承是在时间中完成接力的,好的作品能够深刻影响后世的作者,让文学的创新精神在代际间传承,形成一条清晰的文学脉络。这种传承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在光阴流转中,对文学可能性的持续拓展。
刘玉栋最后将目光落回“光阴”的命题。他认为,诸多作家的创作生涯与作品命运共同指向一个真理:文学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来检验。那些在当时看似平凡的文字,在光阴沉淀后才会显露出思想的深度与艺术的光辉;那些曾被忽视的创作者连同他们构建的文学世界,或许会被后世重新发现,赋予新的解读维度。

整场讲座,刘玉栋以许多作家与作品的故事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文学与时间交织的画卷。与会学生在这场文学之旅中,不仅对作家的创作状态、作品的传播命运有了更具象的认知,更对文学的价值判断、创作的初心坚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正如文学的魅力需要时间来发酵,这场讲座带来的启示,也将在同学们的文学探索之路上,随时间推移而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