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文苑焦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功举办驻校作家学术沙龙:从《缱绻与决绝》到《生万物》:纸上乡土与荧屏史诗
2025-09-09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于佳楠 赵文竹 责编:徐雪莲 浏览:12

  (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报道)8月13日,由山东理工大学驻校作家赵德发先生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电视剧频道(CCTV-8)黄金档与爱奇艺平台同步播出。为进一步挖掘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交融共生,9月7日19:30,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驻校作家学术沙龙在2号教学楼208室举办,主题聚焦“从《缱绻与决绝》到《生万物》:纸上乡土与荧屏史诗”。本次活动特邀著名当代作家赵德发担任主讲嘉宾,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晓梦副教授,孟婷博士,姜丹博士,王滋博士共同参与对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相宽主持沙龙。本次沙龙创新性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多方互动对话”的全新模式,以进一步拓展活动覆盖范围、提升活动成效。


  活动伊始,张相宽副教授发表致辞,向出席活动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随后,赵德发先生作为主讲嘉宾,结合自身创作经历,详细讲述了创作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的心路历程。他提到,作品中鲁南乡土的故事与人物,均源于对土地与时代的深度观察,通过家族叙事折射大时代变迁,呈现作品的“史诗性”与“历史深度”。同时,他还分享了《缱绻与决绝》改编为电视剧《生万物》的全过程,从改编初期的理念沟通,到情节取舍、人物塑造的细节打磨,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坦言,影视化不仅是“文字转影像”,更是对原著精神内核的再诠释与再传播。


  研讨环节,现场嘉宾围绕“《缱绻与决绝》乡土书写的史诗性与历史深度”“电视剧《生万物》的美学创新与当代共鸣”“从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以及“媒介融合时代的IP转化与经典生成路径”四大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研讨环节后,互动交流氛围持续升温。在场嘉宾与研究生围绕创作与改编核心踊跃提问,针对“如何理解乡土书写的现代性转型”“《生万物》视觉叙事中对齐鲁文化的处理方式”等关键问题,赵德发先生结合自身小说创作经验与影视改编实践,从文本内核、地域文化表达等维度作出细致回应,以鲜活案例为师生答疑解惑,进一步拓展了讨论的深度与广度。


  同时,本次沙龙同步开启线上直播,线上观众通过平台积极留言互动,提出关于文学IP改编边界、乡土题材创作创新等相关疑问。主持人实时筛选并反馈线上提问,搭建起线下研讨与线上交流的桥梁,有效增强跨媒介对话的即时性与全体参与者的代入感。

  活动尾声,赵德发先生对正在热播的改编剧《生万物》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尽管剧集未完全复刻《缱绻与决绝》的原著情节,但凭借生动饱满的影像语言,精准传递出小说蕴含的乡土深情与山东民俗底蕴,显著提升了作品的大众传播力。同时,他强调《生万物》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优势,既生动展现了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实现了文学IP在当代传播环境中的创新转化,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注入新动能。


  此次驻校作家学术沙龙意义深远,不仅搭建起高校学术研究与公众文化消费之间的沟通桥梁,更为研究生创造了与知名作家、跨学科学者近距离交流的宝贵机会。通过对文学与影视转化机制的深入探讨,有效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其跨学科研究思路的拓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