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暗房中显影的历史真相——评《南京照相馆》的光影辩证法
2025-08-20 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于萌萌 责编:新闻记者部 浏览:10

  当银幕上的暗房红灯亮起,老金颤抖的手指浸入显影液时,整个影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申奥执导的《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却未将镜头对准尸横遍野的战场,而是聚焦于吉祥照相馆内几个普通人的命运沉浮。这部以胶片为载体的历史寓言,用显影与定影的化学过程隐喻着民族记忆的保存与传承,在方寸之间的暗房中,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真相的庄严致敬。


  影片的叙事策略堪称精妙,通过照相馆-暗房-胶片的三重空间嵌套,构建起独特的叙事场域。吉祥照相馆的物理空间成为历史暴力的收容所:老金一家藏在布景板后,阿昌用邮差身份穿梭于生死线,林毓秀在戏服与旗袍间切换身份。这些普通人的生存轨迹,在暗房的红光中交织成民族记忆的底片。当伊藤军官用相机伪造中日亲善的假象时,暗房木门将真实与谎言切割成明暗两界,门外的虚假影像与门内的血色真相形成强烈对位。

这种叙事手法在《南京照相馆》中得到了创新性的运用。导演申奥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照相馆的日常运作相结合,通过胶片显影的过程,隐喻历史的逐渐清晰与真相的揭示。这种微观叙事不仅让观众更加贴近历史,也使得影片在表达上更加细腻和深刻。


  影片对胶片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将物质性的胶片升华为历史证据的载体。罗瑾洗印的16张罪证照片,既是物理层面的证据,更是民族记忆的结晶。当老金在暗房中偷偷复制这些照片时,显影液中的化学变化仿佛在重演历史的沉淀过程。这种将胶片显影与历史真相揭示相联系的手法,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也深化了观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通过亲善照与罪证照的并置,构建起视觉政治的辩证关系。伊藤镜头下的伪善笑容与胶片中真实的屠杀场景形成尖锐对比,这种视觉蒙太奇手法,让观众在对比中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影片对人物群像的塑造堪称典范,每个角色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符号。阿昌从求生者到反抗者的转变,折射出普通民众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蜕变。他最初为活命替日军洗照片,但最终选择冒死传递证据,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林毓秀从戏子到觉醒者的蜕变,则通过口红与戏服的符号转换得以实现。她最初涂抹口红是为了迎合日军,但后来却选择用口红在照片上做标记,这种细节的变化,暗示了她内心的转变和反抗意识的觉醒。


  老金的角色塑造则更具深意。这个胆小怕事的照相馆老板,在关键时刻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他偷偷藏起屠杀证据,与阿昌一起冒死传递侵略者的罪证。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更是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自我救赎。


  影片在历史表达上展现出高超的修辞智慧,通过城墙砖石与文化记忆的意象并置,构建起多重隐喻系统。日军搬运南京城墙砖石的场景,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掠夺,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摧残。这种文化侵略的隐喻,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失落。


  在暴力场面的处理上,导演采用留白手法,通过婴儿啼哭与母亲尖叫的声效,暗示日军的暴行。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过度渲染暴力,又让观众在想象中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同时,影片通过大好河山背景布的象征,将民族气节具象化为可触摸的视觉符号。当老金拉下背景布,露出寸土不让的字样时,这种视觉冲击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走出影院时,南京的夏夜依旧闷热潮湿,但《南京照相馆》留下的余温却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没有选择声嘶力竭的控诉,而是用暗房显影的耐心,在胶片上刻录下历史的真相。当银幕亮起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字幕时,那些被胶片定格的普通面孔,已然化作民族记忆的星河。他们用生命证明:真正的历史书写,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每个普通人守护真相的勇气里。正如暗房中逐渐显影的影像,当光明刺破黑暗,那些被遮蔽的真相终将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