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予彬,男,现担任机械工程学院2023级辅导员,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畅行”学生精准就业体系建设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NCDA国际生涯规划师。自入职以来,他始终怀着以青春陪伴青春,以梦想守护梦想的信念,以师者匠心筑造学生理想启航的帆船,用双手托举学生美好的未来。

让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是王予彬的工作信念。自担任辅导员以来,他一直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立志用爱、用心、用情为学生解惑,与学生共同成长。
“尊重学生的个性,用发展的思维导向去引导学生。”在王予彬的眼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落后生,每个同学身上都有值得发掘的闪光点,通过耐心教育辅导,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大一阶段新生面临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彷徨,“首先就是让学生有梦”,王予彬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让学生写下时光卡片,树立近期和长远目标。他通过加强分层分类教育引导,助力考研、就业、考公、参军、出国等不同就业类型的学生一步一步实现人生理想。在多元化就业趋势的大环境下,学生就业可选范围广,就业时间跨度大,对于辅导员精准就业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和工作室成员每年实地或电话访企200余家,促成多项产学研紧密合作协议和供需对接校企合作协议,为实施精准就业拓宽了资源。通过实习就业融合行动,为学生开展求职培训和精准就业推荐,帮助一批又一批学生圆梦理想岗位,所带两届学生就业率均超过98%。
工作六年多来,他勤恳敬业,作风扎实,始终坚守在学生工作“第一线”。他立足专业特色潜心育人,构建班级建设新模式,有力推动班级建设,管理班级向上向好发展。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中,面对新生班级学习氛围不强、班级凝聚力不足、班干部能力与责任担当不够等诸多问题。他认真分析原因,系统总结经验,提出“班级建设—项目驱动—个人发展”班级建设新方法。他把建设有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的班级作为班级建设的核心目标,把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为、人人共享”的班级文化氛围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内涵,强化班团一体化建设,唯德唯贤,抓好班委建设,强化公平氛围,增强班级集体意识。通过项目小组模式使得班级的每名同学都参与到班级各类项目团队之中,用团队合作的方式促进班级同学们的凝聚力与学习热情。增强“头雁”培育机制,他选出学习与各类活动中优秀的学生分享方法与经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针对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所带班级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校十佳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王予彬看来,“学生表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现实问题的折射。”谈心谈话是辅导员的看家本领,他与学生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日常陪伴中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现实困境,走进学生内心,找准学生现实焦虑根源,及时化解风险矛盾,助力一批又一批学生健康成长。2022年底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陪伴留校考研学生的日子里,他和其他老师承担起为560多名备考学生和“阳性”隔离学生送餐、送药、送水、送复习资料、购买生活必需品的任务,连续高强度工作的37天里,无数次在“办公室—核酸检测现场—学生宿舍”奔波。领导同事不断因感染新冠而减员,临近考研时,学院辅导员队伍中只剩下王予彬1人,他把最后一盒药留给学生,并在考研考场外给予学生温暖的搀扶,当他把最后一批学生安全送达济南遥墙机场后,自己却感染了新冠。对此,他说:“帮助学生们平安顺利的完成考试,我烧着、累着但是也幸福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坚持围绕学生展开工作并服务于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各类实际情况,总结凝练学生工作规律,创新性地提出许多工作新模式、新方法。主持厅级课题4项,参与厅校级课题5项,案例、网文多次获得校级奖励。
他创新性地开展基于大数据下的精准资助工作方式研究,将精准资助理念贯穿新生入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全过程,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资助工作氛围,有效推动了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学院在就业资源获取和精准就业指导方面的难题,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发了“职业地图”微信小程序,构建了22万家用人单位数据库,用人单位资源可覆盖到区县;系统内设了“智能推荐、职业测评、人职匹配”等模块,助力辅导员依据学生就业需求开展访企拓岗和精准就业推荐。
王予彬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发光发热,努力做好学生的服务者、引路人。在未来的道路上,他将继续继承和发扬山理工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坚守辅导员工作的使命追求,用青春陪伴青春,用梦想守护梦想,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