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 ——探究经典的阅读教学
2025-01-01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高春燕 责编:新闻记者部 浏览:10

   新课标下对经典阅读又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经典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究经典阅读推进,同时归类整理并分析“网块结合式”教学法“织网式”教学轨迹记忆法三种教学新方法,为经典教学提供新思路,践行新课标要求。

一、经典的阅读教学现状与分析

“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经典”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权威性和永恒性,或是经过历史淘汰,优胜出来的被证明是最有价值的特殊文献,或是对某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经典不仅是简单地复述历史,更不是死的文字,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尤其是信仰价值、道德伦理、行为规范等。以我国经典著作举例来说,无论是《红楼梦》《水浒传》这类小说名著,还是《诗经》《楚辞》这些诗歌,毫无疑问,这类经典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范式,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寄托。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对于经典阅读更加重视并提出“整本书阅读”概念。但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采用单篇阅读的教学方式,逐点分析,存在阅读碎片化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凸显阅读的整体性的前提下,需要积极探究多种可行策略并进行实践

(一)经典阅读教学现状

1. 经典阅读功利化, 学生阅读面不广

在应试教育体制中, 教学轴心始终是考试和分数, 中小学生的阅读非常功利化, 课后多读一些切实提高分数的教辅仍是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首选,而关于经典的阅读往往是缓解紧张气氛的润滑剂, 与闲杂之书似乎无异。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经典阅读也往往急功近利, 通常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点式教学, 套路是字词句段的分析, 重知识轻人文的现状并未得到有效改变, 再加之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入, 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导致经典文本的丰富精神内涵与意蕴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彰显, 课后学生的拓展阅读兴趣自然也不会高。学生除了反复诵读语文课本上的经典篇目, 关于其他的经典阅读并不多, 甚至连阅读的篇目也不甚明确。

2. 经典阅读视像化, “二手经典”广泛普及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 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全民普及的今天, 经典阅读也走向视像化。一部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长篇经典, 往往通过两个小时的电影或者几十集的电视剧就能直观呈现,消费者在声色光影中轻松完成欣赏。这种视像化后的经典对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本无可厚非, 但忽略的是经典文本本身。相对直观的视像刺激, 文本显得枯燥无味, 直观刺激代替了丰富的想象与理性的思考。此以往, 学生敏锐的思维将处于惰性并逐渐钝化, 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独立的思考能力发展不利。同时, 视像化的经典已不再是飘着油墨书香的“文本经典”, 而是集声、像、图于一体的“超文本经典”, 是经过导演、演员、制作者再次演绎的“二手经典”,往寄予着再创造者的主观理解与情感, 通常偏离了文本, 甚至远离了文本的基本内涵,

3. 大众阅读世俗化, 经典阅读氛围不浓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以视像感官刺激的快餐式大众文化迅猛发展, 各种通俗的网络文学、手机阅读、电子读物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重压下的人们也乐于消费这些快餐式、碎片式的大众文化。大众阅读趋向浅表化、世俗化, 这给经典的传统文本阅读以巨大的冲击, 使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不再浓厚

(二)新课标对经典阅读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到了初中学段,小说相关的阅读要求进阶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概括来说,就是要梳理小说的重要情节及其场景、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关系,品味小说语言的精妙之处,把握小说的思想主旨和艺术价值。[1]

(二)经典阅读教学的意义

重提阅读经典,看似是老生常谈,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呼唤终身学习的今天,这一问题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重提阅读经典,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效率。单纯的个性化阅读,可能造成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而经典作品则为学习者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可能,成为塑造社会共识的基础,例如作为中国传统基础典籍的十三经、二十四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必须要对这些经典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并且站在当代角度进行解读。

  经典作品包容性强,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以文学为例,一部《红楼梦》如同多棱镜,为官者能够看到为官之道,风雅之士看中的是其中的诗词歌赋与琴棋书画,管理学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管理的文化。用不同的眼光切入,经典作品就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相比一般时效性的作品,经典的魅力在于超越时空的阻隔,永远可以与当下对话。司马迁的《史记》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个人喜好,他所描述的项羽具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永恒特质,项羽和现实不妥协的态度跃然纸上。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研究价值。

  宋代的欧阳修提自己写文章的很多灵感来自“马上、枕上、厕上”,读书其实也是如此,尤其是当下手机终端大量普及的时代,读书已经到了最便捷的时代。看似碎片化的时间组合起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好学深思,下笔自然文思泉涌。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浅层次的阅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精神营养,阅读经典是一条捷径,也是成为知识人的必由之路。

二、经典阅读教学的措施

(一)结合语文教材选择阅读材料

整本书的阅读素材选择包含教材内相关整本书以及课外整本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首先要做好教材相关的整本书阅读,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延伸至整本书阅读,结合阅读教学规律选择适合的整本书阅读材料。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根本,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语言水平和教学目标等选择整本书的阅读材料,完善初中整本书阅读材料体系,使得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实现螺旋式的能力提升,为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朝花夕拾》节选,教师在节选内容讲解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开展整本书阅读,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式和修辞等手法的正确应用,在丰富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制定整本书阅读教学计划

学合理的阅读计划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制定完善的阅读计划才能使整本书阅读更有秩序地开展。然而很多初中学生没有良好的整本书阅读意识和习惯,对于建立阅读计划的意识和行动更是欠缺。教师在帮助学生制定整本书的阅读计划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使整本书的阅读计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为计划的落实打下基础。

例如,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中,教师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计划。首先提供给学生一个大的阅读方向,书中那些部门需要略读,那些部分需要详读。之后结合阅读时间以及进度,设定规定时间段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带领下明白阅读重点方向和内容。针对寒暑假可以适当性的增加阅读时间以及内容;在教学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等设定相对较少的阅读时间以及内容。其次,教师要高效利用课堂阅读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微课预习的方式了解本次整本书阅读的方向以及重难点,避免教师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应用每天的早读时间以及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用积少成多的理念,使学生在碎片化阅读时间中实现阅读质量的飞跃,进一步确保整本书阅读的连续性以及整体性。最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从家庭和学校等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进一步保证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时间足够,且能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在连续性的整本书阅读中获得成长并提升自身的阅读意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

相对于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整本书阅读内容较多,因此需要的时间更多。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因为课堂时间等限制导致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连续性和效果并不好。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不仅要保证基本的课堂阅读时间,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为整本书阅读提供良好的时间基础。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在连贯持续的状态下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优势。

)强化阅读成果的展示

通过建立整本书阅读展示活动,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增进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他们的阅读技巧和优势,为实现共同成长打下基础。。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对学生阅读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支持,针对存在问题的阅读方式和思想等要给予真诚客观的指导,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多举办开放性的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积极性。[2]

三、以《红楼梦》举例尝试具体作品进行经典阅读的方法

(一)“网块结合式”教学法

目前比较成功的还是网块结合式”教学法,即主要通过思维导图对全书内容进行网络式梳理,再结合教材节选篇目,按照大单元教学理念进行“板块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学生通篇阅读,并整理思维导图后,对教材中节选的重要篇目进行关联教学。

1. 情节梳理与目录浏览

教师可立足整体引导学生理解《红楼梦》章节,由题目着手梳理《红楼梦》整体发展脉络,将《红楼梦》整体发展分为两条线索,依据序幕、开端、转折、发展、结局将情节分为五个阶段。学生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讨论,并结合个人思考对应每个阅读阶段绘制思维导图。

2. 专题研究与分享研读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不同小组选择不同专题,在兴趣驱动下开展专题阅读。小组成员的搭配及小组专题的拟定要充分遵循学生的意愿,为学生专题阅读的开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例如,可以把人物分析作为专题,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和探究等。其次,可以把诗词作为专题,探究作者的诗词之美及借由诗词表达出的内容等。最后,各小组按照对应的专题从书中摘取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在小组专题研究有初步成果后,可在班内进行成果分享,可分享结论,也可分享探究方法,学生可以演讲或者PPT解说的方式向教师、其他学生汇报,在制作汇报材料和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加深对专题的认知,进一步提升阅读成效。

模仿史书体例,进行“织网式”教学

模仿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为《红楼梦》编写“大事记”,是一种线性的整理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故事主线和基本内容,并对后续的拓展研读建立坐标。比如关于人物年龄的问题,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轴,学生往往容易按照“感觉年龄”去理解人物。林黛玉进贾府时只不过是个六岁的小姑娘,放在如今也就是小学入学的年龄,但学生阅读时会直接把她当成电视剧里那样十几、二十岁的模样来看待。明确了时间轴,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林黛玉的“早慧”,也能对林黛玉丧母之后离开父亲进入贾府的处境和感受产生共鸣。通过模仿编年体,整理大事记,学生既能建立清晰的时间轴,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也能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获得人生启发。

模仿纪传体,为人物立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完整地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本。以探春为例,她并非书中的主人公,但是从她身上可以发现很多现代女性的特征。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我早走了,闯出一番事业来,自有我的道理。”这体现出她拥有现代女性的平等意识与独立意志。从她临时管理荣国府时采取的开源节流的种种措施,可以看出她具有现代管理的理念。通过模仿纪传体,为人物立传,学生不仅可以强化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训练信息处理、沟通协作能力,而且能够全面把握文本中“多人物”“大体系”的主体,获得更丰富的人生教益。

轨迹记忆法

轨迹记忆法就是通过将学习项目与特定序列的空间位置按序相勾连来增强记忆的一种方法。轨迹记忆法作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记忆策略,在认知神经科学视域下,借助神经科学实验实现了更加精细的脑机制微观研究,证实了其在记忆力提升方面的卓越贡献。将轨迹记忆法引入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从学科交叉渗透角度进行的创新尝试和有效整合。在实施“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显得尤为关键。[3]

1.借助空间位置加强对小说情节、场景、人物的记忆

轨迹记忆法在人脑中构建由一个个空间位置按序串联形成的“空间轨迹”,就是给人脑提供一个组织框架去存储新信息,创造新项目与已知空间位置的联结或者联系,因为如果人脑不能找到联结或联系的话,新信息几乎不可能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运用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便体现为借助空间位置加强对小说情节、场景、人物的记忆。

例如,“贾母院”这一场所关联着该回中比较重要的三个情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特定空间位置来放置所要记忆的情节、场景和人物:一是林黛玉在贾母正房拜见贾母等人,该情节点可与房中坐榻相勾连;二是王熙凤自后院而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该情节点可与贾母后院相勾连;三是黛玉在贾母房中用餐后,宝黛初见,该情节点可与贾母房中的餐桌相勾连。学生在记忆中走进贾母院,按顺序回忆贾母房中的坐榻、贾母后院、贾母房中的餐桌,便可以一一对应原先放置的情节、场景和人物。

2.借助空间位置增强对小说人物关系和形象的记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情节中所凸显出的人物形象概括为若干个词语,与情节、场景一同绑定在记忆桩上,同时配合人物关系图使用,以增进对人物关系和形象的记忆与理解。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单元提及了相关的学习任务:“理清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绘成图表,将你对人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及相关的情节简要记录在图表上。”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贾母是荣宁两府的老祖宗,极为疼爱晚辈,对外孙女林黛玉是心疼,对孙媳妇王熙凤是赏识,对嫡孙贾宝玉则有些溺爱。王熙凤迎接林黛玉时姗姗来迟,盛装登场,引得林黛玉“纳罕其放诞无礼”。作为黛玉的表嫂,表面上对黛玉关怀备至,实则意在逢迎贾母,又表现出她的精明。宝黛初见时的一系列情节足见两人之间的心灵感应,同时反映了宝玉的才貌双全和叛逆骄纵。不同于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工笔式重彩细绘,作者对林黛玉采用的是写意式重韵层绘的描写手法,通过多处侧面描写,体现林黛玉的弱柳扶风、谈吐不俗,刻画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和寄人篱下的心境。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情节、语言、场景等梳理人物的关系和形象,结合对应的情节和场景,一同绑定在记忆桩上,放置在相应的位置上,如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的形象可以与上文提及的贾母房中坐榻、贾母后院、贾母房中餐桌一一对应关联,林黛玉的形象则可与西角门相关联。

3.借助空间位置的时间更迭加深对小说思想主旨的理解

轨迹记忆法是将学习材料按时间顺序放置在不同空间位置上从而形成一条心理导航轨迹,除了空间位置,时间顺序也不容忽视,这条轨迹不仅指的是空间轨迹,也意味着时间更迭。

以大观园为例,按时间顺序将在此发生的部分重要情节关联空间位置:元妃省亲—省亲别墅正殿,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省亲别墅缀锦阁,抄检大观园—紫菱洲缀锦楼。按顺序在记忆中走过这些空间位置,不仅能提取情节、场景和人物的记忆,还能清晰地体会到大观园由盛到衰的转变过程。大观园的兴衰和危机,既是贾府及其他三大家族兴衰和积弊的缩影,又是封建社会兴衰和腐朽的缩影。

结语

  我们应正视当下中小学经典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积极思考并研究改善中小学经典阅读的策略, 积极引导, 家校共育,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让学生在良好的经典阅读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新课程中的新要求,也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实现了服务于学生,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被教师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