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学生学习与发展协会举办的英语角在我校大学生事务中心106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来自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李潇瑶,本次活动的主题是“What does the Internet buzzword’so what’say about young people? ”旨在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人生态度,活出精彩人生。
活动伊始,李潇瑶先邀请同学们做了一个热身游戏—“Give me five”,这个游戏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营造了活跃的氛围。游戏结束后李潇瑶做了自我介绍,并且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so what?”—那咋了。李潇瑶提到:“那咋了”翻译成英语就是“So what?”或者“What’s the big deal?” 这抓住了表达随意、漠不关心或要求进一步解释而不表现出担忧或焦虑的本质,,它传达了现代人对自我表达的追求和放松的生活方式。
随后,李潇瑶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说“那咋了”?以及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积极的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接着,李潇瑶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总结:这是一种自嘲,主要是快节奏下的生活态度转变: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年轻人面临着“内卷”和就业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年轻人的态度发生变化,他们更倾向于展现出无畏与洒脱的人生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再选择自我折磨和过度反思,而是以“那咋了”这样坚定而直接的方式回应;其次就是表达情绪的需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情绪需要一个简洁而有力的出口。“那咋了”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用三个字就能够表达出复杂的情绪,如不满、反抗、自信等。
最后,李潇瑶指出:“那咋了?”与“内卷”、“放弃”、“平躺”等网络词汇密切相关,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文化中仍然是热门话题。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生活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的增加,许多人提出了“反内卷”的心态。它反映了人们用一种超然的态度,“船到桥自然直”来应对生活的压力,传达了一种积极开放的人生哲学。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用“那咋了”来回应需要认真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从而避免面对现实并承担后果。这反映出在面对挑战时缺乏勇气和信心,甚至表明在处理问题时存在消极心态。总之,“那咋了”的流行反映了复杂多样的社会态度。因此,在理解和使用这个网络术语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维,避免过度理解以至于误解其潜在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
至此,本次英语角活动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