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报道)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的精神家园。为了解非遗文化独特文化优势,发掘其精神内涵,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聚焦黄河泥塑技艺,于7月25日前往东营市利津县老街长巷中的黄河澄泥印工作室进行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工作室内,传承人张金霞的爱人为实践团介绍展架上的泥塑,用黄河澄泥制作、经过塑形精雕高温烧制后的鱼化龙形态各异,颜色红润;清秀大方的黄河泥壶是以茶会友的绝佳茶具;充满古典韵味的黄河澄泥印,生于水,成于火,尽显文化魅力,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一种,也是现代印章的一大流派。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属于陶印的分支,蕴含着灿烂悠久的文化智慧。
来到工作台前,张老师的爱人介绍泥塑羊有关知识。黄河泥塑羊作为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造型和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与“祥”谐音,因此黄河泥塑羊常被赋予吉祥、美好的寓意。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装饰品或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以表祝愿。又因其取材的特殊,需要来自于黄河入海口的澄泥,这种最为细腻、润度极高的泥土是黄河流经炎黄九省,经过一系列漂洗滚打创造出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黄河文化。
实践团接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体验,制作过程简单而又不失精细之处,展现了民间手工艺人的智慧和才华。选择合适的泥块,摔打揉搓后,把中间压空,塞进一团纸帮助支撑。做出大致的羊身轮廓,根据比例捏制头部、耳朵、眼睛、羊角和尾巴。过程中要注意羊的整体比例和平衡,使其看起来生动自然。最有趣的环节是戳羊毛,用牙签在小羊身子上划出羊毛,显出凌乱自然之感。
成员们在制作中将自己的创意随意发挥,陶泥在手中拥有了生命力和创造力。指导过程中视、听、做、悟的联动模式,让学生们增长见识,深刻体会到匠人精神。
通过此次泥塑体验,实践团认识到泥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具象表达。流淌千年的河水,滋养了华夏大地,也孕育了值得传承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黄河文化的厚重深邃值得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