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学院人生三部曲实践队绿韵流转,匠心独运:非遗展厅草编艺术的赞歌
2024-07-25 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张雨欣 责编:吕基硕 浏览:10

  (据化学化工学院报道)为直观感受莱州草编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月24日,山东理工大学“人生三部曲”社会实践团前往莱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草编展示区,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深度探寻那些被岁月磨砺的传统工艺,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赏草编雅韵,品自然之艺


  民俗风情绚烂多彩,非遗瑰宝熠熠生辉,莱州草编作为其中一项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实践团成员自踏入莱州市民之家文化馆非遗展厅草编展示区的那一刻起,便被馆内陈列的各式草编作品深深吸引。这些作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是匠人们亲手编织,令人赞叹不已,它们不仅仅是实用与美观并存的物品,更是莱州草编技艺悠久历史与辉煌发展的生动见证,记录着这一传统工艺从岁月长河中一路走来,直至今日的辉煌成就。

  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的心灵深受触动,每一件草编作品仿佛都拥有了生命,他们透过这些精致的手工艺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匠人的匠心独运,更仿佛与作品本身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样的体验让此次实践之旅意义非凡,充满了深刻的文化共鸣。


  览草编风采,感自然之馈


  踏古寻韵,每一步都是千年的回响。在展厅工作人员的详尽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莱州草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这项技艺,历经一千五百余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无数匠人的辛勤与智慧,其历史之悠久,令人肃然起敬。

  莱州草编,以其独特的编织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据记载,其编织样式繁多,曾高达上百种,每一种都蕴含着匠人的独特创意和精湛技艺。然而,时光荏苒,部分珍贵的编织技艺不幸遗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不仅是技艺的损失,更是文化传承的遗憾。

 

  面对这一现状,莱州草编的传承者们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积极寻求创新之路,为这一古老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巧妙地借用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技术,将传统草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不仅保留了草编的质朴与自然之美,更赋予了其新的形式与用途。如今的莱州草编,已不再是单纯的实用物品,而是成为了集艺术性、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从家居装饰到时尚配饰,从文化礼品到旅游纪念品,莱州草编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这种创新性的发展,不仅为莱州草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大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实践团的成员们,在这场寻韵之旅中,不仅领略了莱州草编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他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及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草编之美,听匠心独运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莱州草编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韩国英,作为莱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对莱州草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倾注了无尽心血。她指出,相较于工业化生产的冷漠与复制,手工编织的莱州草编以其纯天然的质感与每件作品独一无二的灵魂,彰显着不可复制的艺术价值。即便外观相似,每一份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情感与匠心独运,自然纯粹,灵动非凡。

  然而,莱州草编当前正面临诸多挑战:原材料短缺成为首要难题,传统主料麦秆草的种植逐渐荒废;同时,资金扶持的不足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面对困境,韩国英等相关工作人员及一众手工艺人并未退缩,他们积极探索创新之路,通过寻找并试验替代材料以缓解原料危机,并向政府积极申请资金支持,力求为技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他们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如视频号等,制作专题纪录片,展示莱州草编的制作过程与艺术魅力,同时推进产品线上推广,拓宽市场渠道。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增强了公众对莱州草编的认知与兴趣,更为其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通过这些专业化的推广手段,莱州草编正逐步走出地域限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桥梁。

  此次文化馆之行不仅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莱州草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让成员们意识到莱州草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其传承与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还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拓宽了市场应用领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