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报道)为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工艺,社会普遍持支持的态度,并积极出台政策来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手工艺,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引导、传承人认定与培养等措施,促进工艺的创新与发展,而为了给黄河苇编技术注入新的活力,让苇编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7月22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在经历了几日的非遗探索实践后,针对东营市胜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苇编基地,特意开展有关苇编文化的“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将孩童作为重点,来展开一场与苇编手艺之间的对话。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实践团成员们提前进行了周密的筹备工作,不仅深入地了解了苇编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还精心设计了适合孩童学习的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编织技巧、创意造型设计以及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等。随后成员们在与社区孩童的家长积极沟通交流、争取同意后,便引领孩童来到基地课堂,展开苇编手艺传承教学,课堂活动共有三类,主要体验内容有:如何处理芦苇,将其作为苇编编织的材料;如何掌握技法真正进行芦苇编织,随后形成一把完整的芦苇扇子;如何将精致的图片缝制在芦苇扇上等一系列过程。
活动开始,苇编的讲述课堂里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在实践团成员的带领下,孩子们排座在课桌上,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教学开始时,成员们率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演示,让孩子们对苇编技艺有了初步的认识,示范了最基本的挑压四部法,边做边讲解,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节奏。随后,孩子们也争相模仿着将芦苇杆挑压、插入、拉紧,脸上全洋溢着专注与兴奋,遇到不解的地方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成员们耐心地解决孩子们遇到的每一个麻烦,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编织的步骤和技巧,气氛活跃又温馨。
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们也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编织方法,并开始尝试独立创作,在成员们的引领下,孩子逐渐学会了自己独立去完成编制苇编扇子的步骤,甚至在编织与缝线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向老师提出问题、寻求帮助,更学会了团队之间的团结合作、友好相处,有些小朋友还提出了自己对苇编的见解与看法,摸索出了自己编织苇编扇子的技巧,即使是有些内向害羞的孩童,在此时也只想要积极表现自己,快乐地参与到苇编制作的活动当中。
活动最后,孩子们兴奋地展示了自己完成的内容,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逐一评点了每个孩子动手制作的亮点和特色,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鼓励。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他们纷纷表示要将这次学到的苇编技艺带回家中,与家人分享这份快乐和成就感。
通过这次成员们的苇编教学活动,小朋友们不仅学会了编织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在合作与分享中收获了友谊与快乐。这将是他们童年记忆中一抹亮丽的色彩,也是他们人生旅途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当然,这也正是社会实践团此行的重要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