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非遗书房实践团采访胜宏社区苇编基地的总负责人李光祥老师
2024-07-19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梁嘉和 责编:曹晓昕 浏览:10

    (据文学院报道)719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实践团针对胜宏社区苇编基地的总负责人及创始人李光祥老师进行了一期专访。李光祥老师,东营市苇草编制作技能状元,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安苇编技艺传承人,东营市艺铛家非遗文化传承推广中心理事长,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特邀讲师,东营职业学院兼职教授。

    苇编基地可以算作是李老师真正全身心投入非遗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他自幼便跟随母亲学习黄河口传统苇草编技艺,对苇编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忱。在2009年,曾经做过厨师的他开始走访老手工艺人,去全国各地学习现在开始尝试制作苇草编织品及苇编画等相关技艺。黄河口湿地生长出的平平常常的芦苇秆在他的手中摇身一变,竟变成一幅幅或朴拙或灵动的装饰画,以及一件件精美绝伦又古风古韵的工艺品。


    非遗文化历史悠久且源远流长,李老师的苇编基地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更是黄河流域特色非遗文化的孵化基地之一。当问及李老师是抱着什么样的理念来建设这座基地的时候,他本人是这样回答的:“‘黄河建党’是当初党留给我们的指示,也就是说要服务于我们的母亲河,于我而言,能做的就是通过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来达成。恰好苇编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一个载体,而我本身便是东营的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这种传统文化承载了过去祖先太多的劳动智慧,作为一个传承者,我也希望能够把这种非遗技艺融入我们当代的生活和设计领域。秉持着这样的想法我创立了这座苇编基地,来作为一个传承的基点。”

    在这几日的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观察到基地的工作人员包含大量的残疾人技师,对此现象向李老师提出询问。“地不长无用之草,天不生无用之人。”这是李老师给出的答案。“山东省从2021年开始了入行家园的建设,它建设的初衷就是让残疾人有地可去。当时提到要形成500米的一个辐射圈,入行家园就是要就近为这500米之内的残疾人提供服务。所以通过苇编这项非遗技艺,我们让残疾人能够走出家庭,并且达到‘有事做’,帮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


    据李老师所言,苇编基地不仅是一座文化传承的基点,也是一处让残疾人得以施展自我的平台。也正是秉持着“非遗助残”这样一个建设理念,基地的内蕴变得更加的丰厚和深邃。而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老一辈的继承者的弘扬,年轻一代的新生群体更要为此付出努力。李老师本人对年轻人是寄予厚望的,他提到:“现在是信息化社会,许多技艺的传承要和市场的新兴因素巧妙融合才能顺利进行,在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地域特色的丢失等。为此,才更需要有活力、有想法的年轻人来挑大梁,比如他们想到的激光雕刻机和3D打印的方式就很新颖也很受用。也正是需要年轻人这些创新点,帮助传承非遗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融合和发展,来适应当下的社会。”

    之后,团队采访人员又陆续针对苇编基地的发展历程、苇编文化技艺的特色以及李老师个人的经历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李老师始终面带微笑,眉目间闪烁着文化者独有的慈祥和温厚。他坚持强调道:“非遗有很多的宝贵之处,只是我们缺乏去探索它的机会和眼界。这些技艺值得我们去尊敬,更值得我们去传承。”团队成员坚信,在这样一位信念坚定又心怀仁爱的优秀的传承人的带领下,苇编基地在未来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黄河非遗文化也将从此处孵化和萌芽,向社会层面不断弘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