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报道)2024年7月15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怀抱中,E水弦歌实践团一行踏入了《大众日报》旧址,这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辉煌历程的土地。实践团成员在这里追寻历史的足迹,聆听讲解员讲述《大众日报》的建立理由、过程及其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心灵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洗礼。
走进《大众日报》旧址,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讲解员详细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大众日报》的创办背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为了传播党的声音,鼓舞民众抗日斗志,1939年,《大众日报》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应运而生。这份报纸的创办,不仅是对敌斗争的重要手段,更是党的新闻事业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长的象征。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大众日报》的创办过程充满了艰辛。在物资极度匮乏、敌人封锁严密的情况下,党的新闻工作者们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责任感,用手摇印刷机、简陋的纸张,甚至是自制的油墨,坚持出报,为抗日救亡事业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
讲解员还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大众日报》当年的报纸和照片,这些珍贵的史料让实践团成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在《大众日报》的影响下,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大众日报》不仅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沂蒙山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它传递的是信念,是力量,是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团成员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红色新闻精神,将其融入实践团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实践团成员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实践团成员愿做党的新闻事业的传承者,用实践团成员的笔和镜头,记录时代的发展,传播党的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E水弦歌实践团在《大众日报》旧址的参观学习,不仅是一次思政实践教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实践团成员携手同行,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属于实践团成员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