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蓑”影乡村振兴实践团赴淄博市高青县蓑衣樊村学习
2024-07-12 来源:管理学院 作者:李颖 责编:田梦茹 浏览:29

  (据管理学院报道)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深入观察农民生活现状、乡村生态环境,2024年7月12日早上7时30分,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蓑”影乡村振兴实践团到达了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蓑衣樊村,实践团成员将在蓑衣樊村进行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用青春抒写乡村实践故事,厚植爱农情怀,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青年力量。

  蓑衣樊村位于山东省高青县东部,黄河南岸,大芦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心。村周围三面环水,湿地面积万余亩,湖塘星罗棋布,原生态的蒲苇满地、荷叶连天,营造出一片诗意的画面,蓑衣樊村犹如江南水乡。2024年7月12日8时30分,实践团成员准备好调研资料,背着行囊,带着对调研任务的认真态度,走访调查村庄现在的生活环境,尽自己所能助力乡村振兴。

  蓑衣樊村历史悠久。明末清初,樊姓人家在此定居,名樊家村,由于这里河渠纵横,水边茅草丰茂,人们  以茅草编织蓑衣,村庄也被称为“蓑衣樊”。


  上午9点,实践团成员到达村民家中进行走访调查,并特意去体验了用茅草编织蓑衣的技术,了解蓑衣樊村曾经的历史。

  下午两点,实践团成员听书记讲解蓑衣樊村的蟾蜍养殖。为了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蓑衣樊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主动作为、积极谋划,了解土地,因地制宜,破除发展瓶颈,进行蟾蜍养殖。蟾蜍养殖基地原来是一片荒地,种粮食收成不好,但是蓑衣樊村的生态环境、水质土壤和气候特征养殖蟾蜍非常有优势。村党支部意识到这点,找到了发展的机会,与养殖公司合作,学习养殖技术、培训专业能人,带领村民边学习边养殖,逐步探索蟾蜍养殖产业发展路径。


  因为蟾蜍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因此,结合土地情况,岸上种植了大豆,一方面进行了空间的利用,另一方面可以为蟾蜍遮阳创造一个阴暗的环境。“蟾蜍养殖投资小、收益高、见效快,是一种新兴的养殖行业。”书记介绍。


  “一亩地投放3万只蝌蚪苗,4月份投放,9月份底就能取蟾酥。蟾蜍的经济价值很高,可提取蟾酥、蟾皮、蟾衣等用于生物制药。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淡黄色浆液,经加工后可制成蟾酥,有许多功效,临床应用广泛,很多急救或常用中成药都以蟾酥为原料。”书记介绍,“目前国内蟾酥的生产量经常达不到市场需求,较为稀缺,而蟾蜍生长周期短,收益快,一般养殖时间为5个月左右。到了9月底,合作的养殖公司会来回收蟾酥、蟾衣等。刨除蝌蚪苗钱、人工管理费等费用,一亩地保底收入两万五千元。头年留下种蟾,第二年就不用再买蝌蚪苗了,一亩地又能节省9000元成本。”


  养殖项目不仅能为合作社带来效益,还能吸纳村里留守村民就业,让村民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下午三点,实践团成员到达蟾蜍养殖基地。在蟾蜍养殖基地里,有布置好的防逃网和防鸟网,由于露天养殖,蝌蚪进化成蟾蜍后,主要活动范围会从水中转移到田地上,一些蛇、鸟等天敌会捕食蟾蜍,造成损失,所以基地拉网为蟾蜍营造更为安全的生长环境。

  党的二十大强化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实验团成员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在实践的同时,实践团成员将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准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紧扣人才引流能力,培育团队凝聚的关键环节,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中收获,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