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不知文中意,浅识已是文中人——读鲁迅作品阅读感悟随笔
2024-04-09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高春燕 责编:新闻记者部 浏览:10

  小学时,“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调笑段子便在学生间广为流传,即使当时的我们尚未真正拜读过鲁迅的文章。

  初中时学习其的第一篇文章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部分段落要求背诵。这大概就是周树人为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压迫吧。当时很不理解,这篇文章感觉也没什么深意,不就是写写小时候的事。我写的日记和他也差不多,却被我爸批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为赋新词强说愁”,明明我写的挺欢快的呀。

高中时语文课本除了文言文其他基本是不讲的,诗词也是看看网上的视频就过去了。唯有鲁迅的文章花了不少功夫去讲解。我迷迷糊糊的听着,也没听个明白。后来一次模拟考考了鲁迅的《理水》,试卷上没有印写作者姓名。虽说没怎么看懂,但题材很是新颖,心中还猜测是不是当代哪位作家的作品,想着回去问问买个全集去看看。当老师点评试卷时,知道竟是鲁迅时,还是吃了一惊。印象中,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朝花夕拾》里普通的接地气的鲁迅;也是同样令我震惊的,写下“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这等情话的鲁迅,是他叫她小刺猬,她叫他小白象,陷入爱河的鲁迅。果然人有千面,不能以一概之。

  渐渐长大,好像也入了门道,感觉他的作品是常品常新,深意十足。建国以后被捧上神坛也不是没有道理。令我态度陡变的便是杂文集《坟》中的《娜拉走后怎样》。当时偶然翻阅语文练习册时,读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选段,怎么形容呢,在当时忙碌的高三,我有一种马上想读,迫不及待的欲望。很奇怪不是,现在我都不理解自己的那股热切从何而来。选段的结尾是娜拉甩门出走,我当时总是期待着原著娜拉出走后的情况。受当时大女主剧及网文影响,总是在睡前为娜拉的人生撰写,或许会成为一个女强人,亦或是普普通通却幸福自由的度过一生。后来在书店读到鲁迅先生写的《娜拉走后怎样》,才知道我的一厢情愿和天真。“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这段读完彻底对鲁迅先生的态度改变,以前是不知所云,现在只有佩服,佩服,佩服。现在网上闹来闹去的女权运动或者打女拳,在这里都能找到些许答案。女性只有掌握经济权才能有话语权,才能在走后真正有出路。这种观点或许有失偏颇,但在看这篇文章中了解到的关于社会的知识,不仅仅是当时的,放在现在社会也同样是发人深省,震耳发聩。

  就像有人说鲁迅的作品不适合学生读,的确如此,过早的接触让我们对于鲁迅的印象是刻板的,对于鲁迅的作品是抗拒的。但当你稍微的踏入“社会”,就会发现其中的深意,虽只能了解浅薄的深意,但足够了。

平时阅读鲁迅作品总爱找个时间宽裕,四下无人时去细细品味,因它的晦涩,更因它的内涵。初读时不明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世界的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