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诗经》中爱情诗的婚恋观及其对当代女性的影响
2023-12-02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刘名书 责编:青春在线 浏览:10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内容丰富,反映了周王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其中,婚恋诗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特点鲜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婚恋观,对后世人们的婚姻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当时人们的婚姻观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当时封建制度萌芽,逐渐取代奴隶制度,“礼乐”也随之不断完善,人们的社会生活开始得到规训,婚姻制度得到认可并不断发展,推动了人民追求爱情的社会风气,如《关雎》中的大胆告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也不再仅仅服从于身体的需求,而开始追求执着专一的爱情,如《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的爱情宣誓;同时,人民也变得理智守规,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视门当户对,讲究礼仪。但由于社会经济和礼乐制度并未发展完善,还未改变人民直率质朴,无法磨灭人民对自由恋爱的热烈和大胆,在《诗经》中,爱情显得简单纯粹,女性逐渐有了追求自由的恋爱观,如“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诗经》婚恋诗中展示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如新婚女子、思妇、弃妇等。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站在婚姻的不同交叉点上,反映着爱情的美好,让人体会到相爱的人之间的美好情意,又反映了美好爱情不过是浮光泡影,男性的爱情是短暂而虚伪的,深刻地体现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深受压迫和摧残的社会情况,以及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所带来的男女婚姻关系的不平等。


  这些女性形象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对持情感、婚姻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态,也有当代女性婚姻观的缩影。古往今来,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追求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即追求自由恋爱、向往专一爱情、渴望美满婚姻,但这些追求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就被打破。


  当今社会得到发展,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断增加,使得人民对婚姻爱情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这种要求大多会由女性承受,如大部分人会更加关注女性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当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受伤最深的一般也是女性。《诗经》中的婚恋诗给予了当时女性一些婚恋观的引导,如《氓》中对年轻女子的规劝,而基于社会现实,当代女性也需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两性关系、婚姻制度的教育力度;在男女工作能力、工资趋向相等的社会现实之下,社会应更新家庭引导理念,提高男性在照顾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比重,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女性也应当以自己为核心,加强个性修养,不断提高自我,树立坚定的信念。


  《诗经》中婚恋诗的记录,为我们揭开了周王朝的神秘面纱,向我们阐释了古时的婚恋状况,其中的美好爱情值得我们向往,但其中部分女性的悲剧结局更值得我们思考,直面现实、谨慎敬畏地对待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