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寻红色革命足迹,传承沂蒙红色精神,7月6日,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忆先烈,传非遗”实践团来到了临沂市沂水县沂蒙山根据地,追寻红色足迹,传承沂蒙精神。
在我们的参观起始,我们看到了同样在这里进行参观学习的小朋友,他们在用力地推小推车——沂蒙地区所特有的独轮车。看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用力地推这个车,是因为有比赛吗?是因为有奖励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实践。
我们首先参观了沂蒙山根据地纪念馆。在这里,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在烽火中诞生的山东根据地第一面党旗,是全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五面党旗之一。讲解员告诉我们,这面党旗,渗透了刘洪秀对党的无限忠诚,“这就是我的命,有它在就有我在”。刘洪秀用这面党旗发展了54名党员,用自己50多年的岁月,守护了这面党旗,作为一名青年人,我们为刘洪秀的精神所感动,我想,他对于这么多年的坚守,只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后,我们来到了抗日烈士陵园,一同缅怀革命先烈。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有353位烈士长眠于此,且其中的烈士大多是无名烈士。烈士陵园的正前方耸立着一座纪念碑,碑高6米,正面篆刻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碑的左面是记录着烈士英勇事迹的碑文,碑的后面与右面则是261位烈士的英名。看着这一块块的墓碑,我们不由得开始思考,如果没有这些挺身而出的先烈,我们现在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不难想象,却又不敢想象的。我想,我们能做的,只有庄严肃立站在纪念碑下,向烈士表达崇高敬仰之情,同时也在心中牢记自身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最后,我们在沂蒙山根据地广场,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像:有推车的,有挑着担子的,有拿着布鞋送去前线……他们是革命老区的人民,是战争时期军人最坚强的后盾,我们能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功不可没。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小朋友们为什么在那么用力地推车了,我们只有体会了到了先辈的辛苦,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当今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实践队员们,也去体验了一下推小推车。其实,这也体现出了党史教育与红色教育的重要性:红色教育景区存在的意义不应该只是一个景区,更重要的是它的教育意义,其次就是红色教育的受众群体,不应该只是某一年龄段,应该是我们全体的、各个阶层的人民。
“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对沂蒙人民最好的写照,是军民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是群众支持抗战的伟大力量。沂蒙山根据地是人民武装力量的家,是人民武装力量从发展到壮大的力量源泉,是抗战胜利的保障。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们切实体会到了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与革命军队的鱼水情深。新时代下,作为新青年,我们要学习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付诸实际行动,争做新时代的领学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