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学院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非遗永流传
2022-12-30 来源: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作者:董菲 责编:董菲 浏览:13

  (据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报道)12月30日,实践队对戏剧进行了调研。清越的唢呐腔响起,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皮影人偶粉墨登场,白色的幕布上演着《精忠报国》和《上京求名》两出大戏。青山环翠,汨水西流。平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流传着用平江方言土语传唱的皮影戏,同时也孕育出一种与其他任何剧种腔调都截然不同的新腔——唢呐腔,因此就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平江风味,也成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

  随着时代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喜欢戏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快的时代节奏也很难让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出两个多小时的好剧。曾经逢年过节都能接到演出的皮影戏艺人们,如今只偶尔能有演出的机会。“平江皮影戏乡土气息浓厚,好看有味,但因为平江话有些难懂,理解皮影戏的唱词还是有些难度。”种种原因导致了平江皮影戏艺人的生存环境并不容乐观,不少皮影戏艺人需要兼职来支持自己和家庭的日常开销,大多数的皮影戏艺人是因为热爱还在坚持着。


  在调研中,实践队了解到平江影戏流传的剧目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原创者名姓失传;二是没有文学剧本。所以老艺人徐龙泉在交流中,最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戏已经印在脑子里了”。徐龙泉提到他们学习的戏剧都来自师傅的口口相传,普通话的普及导致拥有浓厚地方特色口音的平江影戏传承更加困难。虽然政府设立了“传承人制度”,开设了皮影戏学习班,但也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

  皮影戏的推广和传承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在调研中大家发现,在政府的支持下,许多皮影戏艺人在不断地追求创新。平江皮影戏的传承人钟志远先生就一直与时俱进,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创作新剧。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他结合平江红色故事、脱贫攻坚等创作了新戏《黄金十六两》;疫情防控期间,创作大量皮影戏来普及防疫知识,宣传防疫工作。但也有不少老艺人思想较为保守,如实践团请到的皮影戏表演艺人徐龙泉便表示,他们仍然表演的是《精忠报国》等传统戏剧曲目,他们不敢轻易尝试创新,害怕到时面临“既得不到年轻人的认可,又流失了目前的老年人受众群体”的尴尬处境。

  对皮影戏的全面调研,本小队发现平江皮影戏与互联网的联系很少,目前少有传承人或艺人通过新媒体对平江皮影戏进行宣传。实践团以“皮影戏+互联网”与平江皮影戏传承人钟志远先生展开交流,拓展平江皮影戏的宣传渠道,也可以创作一些皮影戏相关的周边,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提高平江皮影戏艺人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