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学院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进行访康坡村观扶贫路社会实践
2023-01-03 来源: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作者:董菲 责编:董菲 浏览:48

  (据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报道)2022年1月3日实践团通过线上的形式开展了此次社会实践,针对康坡村代际转换问题和乡村振兴问题展开调研。


  康坡村历史悠久,其村祖上明朝自太原地方迁来秦安。康坡村主要村民为康姓,共有七个分支,除一支消逝外,其余六支皆传承至今,另有客姓一支,外来人口若干。这些分支紧紧团结在康姓老大一支周围,少有内讧攻讦。对于村里的困难人士,村集体会重点照顾。康坡村重视文化与教育。行走村上,宣传传统美德的海报随处可见,宣传栏里有着“村民红黑榜”,评议乡民作风。村里基本没有家暴现象,绝大多数老人可以得到子女赡养。村里留守老人喜欢聚集议事,妇女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村建有文化广场、亭落,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空间。村里提倡“公平公正”,鄙夷“为富不仁”。高超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村子解决代际转换问题。第一,团结合作的村治理可以有效抵御各种危机,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和谐友善的乡风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数,有利于乡文化与习俗的传承,加强村民认同。

  康坡村与时俱进,将互联网运用于乡村治理。村里组建了微信群,大小事宜得以通过微信群快速传播发布。村内各种群统一分类,管理有序,充分体现了其治理属性。对于不会使用微信的群体,村民有义务互相告知,确保信息送达。在抗击新冠和脱贫攻坚中,上述手段发挥了巨大作用。康坡村思想先进,领先全省,在村里安装了监控。这些监控提升了乡村安全指数,减少了村民纠纷。实际运用中,这些监控使得村里犯罪率降至极低,同时提升了调解与破案效率。这一经验被总结,在省内推广。康坡村有乡贤治村的文化。乡贤熟悉村里情况,德高望重,起到了很好的“领头羊”和“风向标”的作用,推动村里的大小事物高效运转,减少阻碍。同时,乡贤团结村集体,能够及时发现村里的不好现象,起到村内平衡的作用,使村子发展始终在轨。这些先进的基层治理手段有利于解决村子的代际转换问题。先进的治理方法提升了治理效率,在代际转换时降低了对下一代人的要求;良好的治理传统为“转换期”保驾护航,将“青黄不接”的风险降至最低。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康坡村“不川不山”,土地贫瘠,靠着陶器制作与贩卖换来了发展。古时,康坡村陶器产业规模大,产品多,提供了良好的效益。近年来,随着古窑的关停,陶器产业规模下降,不复以往。天津为康坡援建了陶艺车间,转换了康坡的陶器业发展方向。康坡村规划发展旅游业,村干部也直言“不靠旅游发展不起来。”康坡村曾为此付出巨大努力,想要建设一个旅游度假村,连场地都准备好了,但是由于疫情与撤资,最后没能成功发展。康坡村土壤贫瘠,且没有地下水,不能种植秦安的特产——蜜桃,没能享受到产业集群优势。其种植的苹果品相不甚好,村民也直言:“扶贫政策帮了大忙”。目前,   北京科技大学在康坡援建了果园和温室大棚,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康坡的产业发展不够集聚,相互之间也没有形成配合,未能实现产业化发展。并且,没能抓住自己的固有优势,反而有了全新的规划。这不利于当地的代际转化危机解决——旧有的优势未能充分利用,新方面的发展也还充满变量。

  康坡村的壮年男性多外出务工,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在家里停留的时间非常少,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关注村庄的发展。村民希望进一步发展村里农业,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他们大多年龄较大,是村里的劳动主力,多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村领导有极大愿望发展旅游业与手工业,认为多产业发展是村子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利用外界援助,在村里建设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只是还未完全形成规模。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少有规划,对村子的未来规划基本不了解。他们大多想循着父母的老路外出打工,想要留在村子里的少之又少。他们未来的期望职业集中于老师、军人、医生,而村子未来明显不需要如此多的相关职业供应。不难发现,村子内部不同人群对于未来规划是不统一的,具体表现在老中幼三代的分歧甚大。这对于村子代际转换危机的触发埋下巨大隐患。通过本次线上采访,我们基本清楚了康坡村代际转换问题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对康坡村代际转换问题有了充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