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浸润人生
2024-04-06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高春燕 责编:郭雪 浏览:96

经典浸润人生

                                ——读《毛泽东品<孟子>》有感

  读到这本书是假期生活的一件意外之喜。看遍书单,因为没有家乡名人墨子而遗憾,因为打不开校园图书馆找不到资源而放弃许多感兴趣的方面。或许冥冥中早有羁绊,在原来浅薄的认知中,我对孟子毫无兴趣。儒学大家有开山鼻祖孔子、有颇具争议的荀子,道家的庄子虚无缥缈回归自然的神秘色彩惹人探索,墨家的墨子是第一位为底层百姓而发声的大家。综上所述,孟子在这些人之间实在有些“普通”,直至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我的荒谬错误。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学习了孟子的很多篇目,将某些精神与认知已刻在基因里。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还有一些我们从小就熟知的成语和俗语,如“五十步笑百步”、“民贵君轻”、“天时地利人和”、“一曝十寒”……


  经典大概就是在不经意间将道理代代相传,带着中华民族的独有的精神印记篆刻在我们的基因。


  读一本书或者阅读一篇文章,总是少不了去了解它的作者,也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通过作者的生平与背景,去窥探文字深处的秘密。我们从小熟知的关于孟子的典故,或者是说我们与孟子的初遇应该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具体故事内容我便不一一赘述,想必大家对这个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几番迁居,最终定居在学宫旁的孟子成为儒学大家,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个有关于成才的故事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新的内涵。这个故事的基底总是和环境这个关键词绕不开,放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高价购买学区房的行为就是这个故事的翻版,只是在孟子那个时代可以接受教育的太少,或者说认为读书有用的人太少,毕竟当时做官的主要途径还是世袭制和军功爵制。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如我们现在那么“内卷”。历史已经定格,假设也没有意义。纵观古今中外各种成才案例,我们不能否认环境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因此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味的宣扬客观环境的主导性。我始终认为“个人”才是决定人生道路的主因。最近一场冬奥赛事,让还在假期中的人们开始焦虑苦恼,纷纷发起自嘲,“别人的十八岁是健儿,我的十八岁是健在”“上帝到底给她关闭了哪扇窗?和我的聊天窗”。在内卷和躺平两种思潮中被拉扯的年轻人又陷入了焦虑矛盾,“难道我生来就是凑数的?”。

  想必大家已经猜出说的是谁了吧,我们不能否认谷爱凌的成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三代人的积累助推她登上顶峰,但我更想以冰心的这句说烂的话给出我的答案:“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看过谷爱凌的一个视频,令人动容——13岁参加比赛前发烧躲在妈妈怀里哭泣,弱小无助。每天训练12个小时,还要兼顾学业,努力远非常人。


  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今年东京奥运会14岁跳水冠军全红婵,在同龄人还在撒娇时,她每天都在艰苦训练,希望通过比赛获得奖金以减轻家庭负担。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但总有些人在不同境遇开出同样绚烂的花。


   扯得有些远,现在回归这本作品本身。正文主要分品读卷和引用卷两部分,品读卷主要概括介绍了孟子的生平及思想,引用卷则根据《孟子》的篇目分卷,结合毛主席的注解而完成对孟子思想的重新理解与认识,并结合当下社会背景,探讨孟子思想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其中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孟子的社会分工论,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放在战国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极大的社会先进性。孟子反对农家许行的“君民同耕说”,坚持社会分工说,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观点。意思是说,社会生活中有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的管理人,体力劳动的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养活人,管理人的被人养活。这一观点为社会分工和剥削制度创立了理论依据,与当下的社会分工具有极高相似度。但是“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话也容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变成剥削、压迫、统治人民群众的口实和理论武器。并且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史和群众的观念,形成了从古至今的一种职业歧视,古有“学而优则仕”,今天社会人们更希望获得一份“不出力”的工作(力也就是指的体力劳动)。在1939年的一次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提出工农商学兵团结起来,暂时地消灭了过去劳心与劳力分裂的现象,满足了革命的需要,满足了夺取抗战胜利的需要。毛泽东吸收了孟子的社会分工论的合理之处,摒除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以“劳心”欺压“劳力”的落后性,发扬其优长于需要之中。这是对孟子思想的最好批判继承,这也是合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诠释。


  孟子思想极为丰富,不可一一论述,因为《孟子》一书为记言体,对某一主题的论述分散在各章,而非集中在一起,故形成了“有实质体系,而无形式体系”的特点,这是我在研读孟子相关作品时的发现。这也表明需要我们在通读全书中自行融会贯通、提炼概况,化散为整,内化于心。


  有些东西了解了才有资格发表评价,孟子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价值。在建设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我们需不断地深化对经典的认知,传承发扬其优点,抛弃其糟粕和落后的部分,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同时,也要从经典入手,考察其现实意义。


  经典是什么?大概就是——悠悠千载,它就在那里,无喜无悲,有时浮于河面,有时掩埋河底,但总是遮掩不住它那长存的耀眼光芒。一点点、一丝丝、一些些,犹如吃饭喝水般稀松平常,浸润进我们的人生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