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学思享”社会实践团探寻沂蒙革命老区乡村医生:四代行医,德厚流光
2022-07-05 来源:法学院 作者:田雪 责编:高晴 浏览:21

  (据法学院报道)传承红色精神,追寻红医足迹。2022年7月4日,山东理工大学“学思享”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赴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探寻红医——张德庆医生的足迹。

  汽车穿山过河,“学思享”实践团全体成员一行到达了沂水县院东头镇院东头村卫生室,去拜访四代行医,扎根乡土的乡村医生——张德庆。“最美乡医张德庆,三代传承医术精。众人口碑齐称赞,辛勤守护心忠诚。” 我们到达时张医生还在给远来的患者看病,经过和患者的交流得知,张医生是方圆几里出了名的大夫,为人负责,医术高超,深得乡亲们的信任,“到他这里看病,看得准,花钱少”。“临沂市最美乡医”“沂水好人”“山东省卫计系统学习楷模”——墙上的满目的徽章,柜子里满满的荣誉证书都是乡村医生的伟大注脚。

  和张医生见面之后,实践团进行了一番交流。“我庆幸自己赶上一个好时代,作为一名新时代乡村医生,我有着比父辈们更丰富的医学知识,更先进的医疗设备,更远大的为医理想。现在,村卫生室有100多平方米,诊室、药房、治疗室等分区而立,参保村民仅需手持身份证,就能减免一半的药费。我将接下父辈衣钵,继续发扬沂蒙精神。” 沂蒙乡医文化展览馆中陈列着张德庆父亲那辈的老旧的医疗器械:布做的移动接生床,手动离心机,弹簧制片器等,这是张德庆父亲那一代卫生室仅有的医疗设备,治病也多是用草药、偏方、土方。但是到张德庆这一代,整洁标准化的卫生室,高级的医疗器械,科学的医疗方法,先进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越来越好,党对乡村医疗卫生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乡村医生的待遇也大步提升,五险保障乡村医生的生活水平,工资待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张德庆激动的说,他生活在沂蒙山区,感恩党的领导,政策的支持,乡村医生的道路越来越光明。 

  传承家训,厚道行医。张德庆家里五世同堂,四代党员,四代乡医,扎根沂蒙大山深处70余载,为乡亲们看病送药。一家几代人见证了百年历史变迁,见证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相同的道路,不变的初心和传承。在交谈中了解到张德庆的子女都在从事医疗相关的研究工作,有望继承乡医传承。这也是他对子女们的殷切希望。谈到子女,张德庆十分自豪地说,“我的女儿啊,她凭借自己地不懈努力一步步扎实学医,今年已经考上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了!” 如今,张德庆的一对龙凤胎儿女双双考上了医学类院校,即将承继祖辈衣钵,继续守护百姓健康。“我就希望他们也能回来当乡医。”张德庆说。传承能够得到传承,是他除了行医问道以外唯一的期望了。四年时间,一本《乡村医生卫生志》承载了张德庆的心血以及对沂蒙大山的热爱。全国第一部以乡村医生为主题的书,记载了从隋朝至今沂水县的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延长村民们的寿命,改善村民们的体质,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他们祖辈四代的使命与担当。


  张德庆医生认为一名好的乡村医生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真诚服务,用科学的原则、科学的方法为老百姓服务。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坚决不能过度医疗。看病不是越贵的药越管用,不是开的药越多病越容易好。”张德庆如此执拗并不仅是性格使然,更是在爷爷、父亲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都曾是乡医。 “爷爷和父亲常常嘱咐我,给人看病是个良心活,可别坑人,能让人少花钱的就少花钱,治不了的别给耽误了。”在采访中,张德庆说,自己从小就看爷爷和父亲免费给病人开药方,就立志做一名有德、有志、有爱心、不坑人、不害人、不忽悠人、不糊弄人的好乡医。

  回望28年的行医路,张德庆始终在不断创新,不断地寻找着一种更加适合当下乡村实际的医疗服务方式,但是,医者仁心未变,用自己的方式接过祖辈的重担,做沂蒙山村里的健康使者。束发之年,反哺故土;四代行医,衣钵相传。在这片红色的沂蒙土地上,张德庆始终保持着坚定跟党走,守好每一寸土地,用无悔的坚守,诠释着他无悔奉献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