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报道)炎炎夏日,青春正好,满怀初心,来到了临沂市沂水县夏蔚镇沂蒙山根据地,以实际行动展现新青年新担当,以青春之名告白伟大祖国。7月4日,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沂水弦歌”实践团第一天正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拜会党委副书记,深入了解沂蒙
7月4日上午,“沂水弦歌”实践团前往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夏蔚镇镇政府与夏蔚镇党委副书记陆诗友就实践前期工作进行对接。为切实了解夏蔚镇风土人情,实践团全体成员从沂蒙革命根据地步行至夏蔚镇镇政府,伴随连绵不绝的山峰,沿途经过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樱桃采摘园及果林,感受到了沂蒙淳朴的自然情怀。与党委副书记陆诗友对接过程中,实践队队长阚洪阳与夏蔚镇党委副书记陆诗友阐明了实践团的来意及实践规划,党委副书记陆诗友对实践团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向实践团介绍了夏蔚镇的红色故事、经典革命事件及革命英雄。其次,还介绍了夏蔚镇特色农产业,诸多的樱桃园、黄桃园以及生姜产业园,李子、青苹果、水蜜桃等格式各样果树也是夏蔚镇的一大特色。除了原果销售,夏蔚镇还通过延长产业链的方式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如生产樱桃酒、樱桃核枕头等高端产品。除却果林业,食品加工业也较为发达,全国各地小零食都有沂蒙地区的身影。疫情爆发后,国外假发资源无法输入国内,夏蔚镇的假发行业也逐渐拉开序幕。党委副书记陆诗友在欢迎实践团到来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实践团全体成员的安全问题,一再叮嘱实践团成员要集体行动,确保自身安全。最后,党委副书记陆诗友与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参观革命根据地,缅怀革命先烈
雨后初晴,微风不燥。下午,实践团所有成员按时集结成队,向着安排的目的地出发。参观的主要革命景区是党校内的沂蒙大讲堂和沂蒙山根据地广场。大讲堂外侧有诸多革命遗址和以沂蒙红嫂为主要的革命先烈事迹。山东战时邮局,为加强山东各战区通信联系,大众日报社和各地区报社合并,建立的战时邮政系统。根据地烧锅酒,嫡传工艺、秘传配方、益气调中、养血荣神,抗战时也被军民医用。手工纳鞋底,这种针线活虽是最朴实不过得劳动,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却派上大用场,红嫂们为革命战士纳鞋底,做军鞋,不分白天黑夜,做了成千上万双军鞋,支援部队。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的老百姓为支援部队日夜磨面制糊烙煎饼,因其携带方便、保质期长深受战士们的喜爱。最后一粒粮做军粮的佳话,也就是这样来的。古井、磨盘、酒坛子都是沂蒙精神在历史上为后辈遗留的革命色彩。接下来穿过一架吊桥,又来到了沂蒙山根据地广场,广场上有战时的飞机、卡车、炮和一些雕像。雕像描绘的是沂蒙百姓挑担、推车的场景,都彰显了沂蒙百姓的辛勤劳作、吃苦耐劳的美好品德。广场的右侧,在烈士陵园内,实践团成员们严肃虔诚,在墓碑前向烈士们鞠躬致敬。
学习沂蒙山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在参观完沂蒙山根据地广场之后,实践团成员再次出发,前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进行参观。到达目的地之后,讲解员带领实践团一队成员进入旧址进行讲解和参观。踏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碑——派兵去山东,据了解,“派兵去山东”是1938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策,并亲笔书写了这封信给山西八路军总部。往里走,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据讲解员介绍,1938年11月,中共苏鲁皖豫边区省委到达沂水王庄。12月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同时山东人民抗日武装的统一指挥机构,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也在这里成立。王庄村两座教堂即成为山东分局和山纵指挥部机关的办公场所,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此驻足。以王庄为中心的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得以更加巩固和发展,王庄被称为“华东小延安”。
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二层,二层分有当时山东分局的各个部门,讲解员一一介绍了每个部门的主要人物和经典事迹。实践团成员仔细认真地听讲,并且对每个屋子里的文物进行了参观。紧接着,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一楼参观。一楼最主要的是《大众日报》创刊纪念地,馆内陈列着《大众日报》创刊初期使用的石印板、铅字等遗物,并用板面绘制的方式介绍《大众日报》创刊经过与办报史。
经过一天的实践,实践团的成员深刻体会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沂蒙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对沂蒙精神的传承就是对抗日精神的传承,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涓涓沂水,孕育了伟大沂蒙精神;滔滔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