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2019年出台了《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资助育人工作方案》,全面构建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资助育人四部曲工作体系,形成了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一、科学规范,助力精准“解困”,拉开精准资助序曲
学院定期采集学生的家庭收入、成员情况,教育医疗支出等关键信息,开展学生个人消费情况调查,严格规范民主评议流程、利用寒暑假家访进行实地走访等,做到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
2019年,召开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评选宣讲会15场,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4人,获评各类奖助学金599人次。
二、人文关怀,提升“育人”功效,奏响关怀学生进行曲
一是积极开展“诚信”“感恩”“励志”等主题教育活动。
学院深入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举办了2019年助学贷款与诚信还贷培训会,共5000余人次参加。
举行“立诚于心,树信于行”主题漫画展及“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比赛,将诚信小故事、寓言及真实案例,以连载漫画的形式张贴在墙上,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二是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强化情感育人。
定期摸排困难生的心理状况,建立以家庭、学校、班级、宿舍为主体结构的帮扶网络,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除学院辅导员外,我院教职工也积极参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比如,姜继稳、夏连明等老师多次利用寒暑假,实地走访困难学生,带去慰问金生活物品,送上《习近平用典》等书籍,将浓浓的关爱、深深的祝福送到学生身边,落实“三全”育人。
三、授之以渔,搭建“成才”平台,演绎因材施教变奏曲
一是学院实施“对口帮扶”机制,落实分类精准施教。
学院制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工作手册》,建立和完善困难生“一生一档”,2018年11月至今,对22名建档立卡学生实行“成长导师”二帮一全覆盖对口包干帮扶,对所有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成长伙伴”一对一帮扶,扎实做好贫困生精准施教工作。、
2019年获评山东省“奋进新时代资助人物”励志之星的李余康,就是我院贫困生精准施教的成功案例。
二是注重学生能力提升,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资助育人活动,通过学业规划、科研指导、社会实践、创新引领等方式,充分挖掘困难学生潜力,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自助育人,培育“回馈”机制,交织感恩回馈交响曲
一是推出“爱心存折”,将公益记录在册。
在资助与育人有机融合思想的指导下,学院出台《“爱心存折”活动方案》,全面推进获得资助学生参与公益服务。
按照学生受资助情况,即“当学年需完成工时≥受助金额/200(小时)”的方式,计算学生参加公益服务的工时,学生在受资助后一年内需完成相应工时的公益服务。活动采用“1+1+X”模式进行,即基础公益服务+专业公益服务+其他公益服务,学生完成后可兑换特色“爱心印章”,并记录在爱心存折中,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觉,更全面促进学生在自尊、自强、自信中成长。
二是依托共建,为学生提供服务平台。
依托食品与工设专业学生党支部与饮食服务中心党支部共建平台,学院在餐厅开展“学生品鉴员”活动,为第一批6名困难生校园卡中充值生活费,解决学生基本饮食问题。
三是“店主不在”,用微利帮助他人。
本着弘扬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精神的原则,“店主不在”已正式营业三年。2019年学院在12教大厅再次设立无人售货点,为学生提供课间购买日需品的便利。有同学会问:“就这么放在这儿,不怕被别人随手拿走吗?”事实说明,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让每位学生成为诚信教育受益者。活动持续50天,共计2000余人次参与,盈利的3800余元均存入“农农爱心”基金账号,后在疫情期间为困难学生流量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1500元。
四是对口帮扶,在奉献中实现价值。
学院鼓励受助学生将自身学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工设1601等团支部与甘肃化丹尖错孤儿学校等地长期建立结对帮扶,助力贫困地区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已累计捐助衣物80余斤,捐出各类文具200余斤,并募捐组建体育器材室。
农工先锋志愿团等多个学生社团积极组织贫困生参与支农支教等活动百余次,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回顾2019,学院从精准资助序曲、关怀学生进行曲、因材施教变奏曲,最终交织为一首蓬勃大气的感恩回馈交响曲。展望2020,学院将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深化资助育人四部曲,成就终身发展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