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啦!导员|孙兆扬:存在感的正确刷屏方式
2021-03-12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 责编: 浏览:249


作者简介:

孙兆扬,男,汉族,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参加工作,曾任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现任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今天,跟同学们聊聊存在感这个话题。


在这个全民围观的时代,随着公共参与意识的高涨,网络为声音的表达和释放、社会交往、“收割关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这也让人们似乎找到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理由。


无论是微博、论坛还是朋友圈里,人们除了分享属于个体的小时代的生活片段,更对这个大时代里发生的变化倾注了关切。几乎每时每刻,各种议题的公共讨论都在发生着。特别是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似乎都能成为“煽动世界风暴”的那只“蝴蝶”。刷微博、晒抖音、灌水贴吧、论坛发表评论……也日益成为了青年人生活的日常。没有,就好像缺了点什么。


有的人便在这种看起来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中迷失了,拿法律和做人的底线来刷存在感,网络上肆意妄为的胡乱表达,结果是注定的。


看看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例子吧。

2020年6月27日,有网友反映疑似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在境外社交平台发表涉及南京大屠杀等不当言论。经核实,网友所反映的言论系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季某某所发表。中国科学院大学认为,季某某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祖国荣誉,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其言论极其错误,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给予季某某开除学籍处分。



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乏有不守法、不理性、不善于在网络上进行正确表达的人。不当的表达看起来收获了所谓的“关注”, 却伤害了自己,伤害了爱你的人,给大学生活带来了烦恼,蒙上了阴影。更甚者,触碰了法律底线,背离了社会公德,紊乱社会秩序和价值,损害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


无脑无心型


互联网把每一个人都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但这样的联系实际是一种“硬连接”。不管你是无心还是有意,你在网络空间的任何表达,实际都已被强制嵌入到了这种联系之中。在你发表网络言论之后,这样的“硬连接”实际是一把双刃剑,等待你的可能是鲜花和掌声,也可能是深渊与噩梦。


有的人往往没有弄清楚这种“硬连接”的实质,不过脑、不走心地发表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结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属于典型的“收获关注一千,自伤他伤八百”,真的是得不偿失。


我们都知道,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南开有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我想,网络空间的表达同样要有“三问”——“我的表达合法合规吗?我的表达是否合乎社会公德、会产生负面影响吗?我的表达会伤害到关爱我的人吗?”


情绪宣泄型


这样的人在网络上着实不少。在现实与理想的差异面前,在困惑与苦恼面前,有的人不愿表达、不善表达或者无从表达。微博、贴吧、抖音等诸多网络空间的兴起,恰恰为其提供了一个无比理想的平台,就像瞌睡的人遇到了枕头,选择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发声,表达自我。


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有些表达却往往是“负气”而为,并非理性建言。


针对一件并未搞清事实与真相的事情,或是一些错综复杂的事情,还没“让子弹飞一会”,就在网络空间肆意放飞自我,不问真相,盲目跟风,只是凭着所谓的经验+揣测想像下判断、得结论,并在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大加评论,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以讹传讹。


殊不知,这样的评论违背了先问事实、真相,再作价值判断的基本思考逻辑,只管遵循胡适先生那句名言的前半句——“大胆的假设”,而没有记住还有后半句——“小心的求证”,最终可能会让自己成为谣言的传播者、纵容者、支持者和追逐者。



在这个看起来“有图有真相”的网络世界中,屡屡上演的“剧情大反转”和“鸡同鸭讲”的荒诞,已经对我们的感性判断提出了质疑。


我们也深知,现实并不完美。面对问题,是否应该经过理性的思考过滤之后,再进行理性的网络表达?对现实生活中难免的瑕疵不足,是否一定要在网络上进行公开的批判、指责甚至痛骂?


这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审慎把握和理性妥善对待的。


玩笑过头型


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驰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


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生活中,玩笑总有个“度”,突破了这个“度”,玩笑就可能就会变成可笑,甚至苦笑。在网络空间开玩笑,同样也是如此,需要把握好尺度。


实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把网络空间作为“私密领地”,认为开开玩笑,“呵呵”而已,无伤大碍,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什么样的玩笑可以开,“玩笑”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玩笑不能开?这恰恰是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把握好的“度”。


不当的网络玩笑式表达,看似“人畜无害”,岂不知就是在这种“不要紧”的心态中埋下了祸患的种子,经由网络,被无限的放大,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说话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倾听,我们在网络上的表达同样,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满足内心被关注、被倾听的渴求,希望整个世界都“懂你”。


但是,君子“表达”,取之有道。


做一名网民,几乎没有门槛,但要做一名好网民,起码的要守住底线。


刷存在感,要守住法律法规的底线。


在疫情期间,网络上曾不时爆出有好事者,心怀阴暗心理,逞一时之快,散布各种谣言,而结果是,造谣者、推波助澜者都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这种藐视法律的行径,俨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网络世界不守法纪的胡言乱语必将受到惩罚。网络世界绝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的蛮荒丛林,它有着与社会运行一样所必须的规则和秩序。合法合规是进行网络表达的首要底线。


刷存在感,要守住社会道德的底线。


德行的力量,既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更多见于平凡生活的细微之处。我们做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人,恪守社会道德是基础。青年学生自律很重要。要学会“慎独”——当你独自一人时,在没有他人的监督时,可以凭着高度的自觉,不做任何违背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则的事情。网络表达要有这样的定力,稳住道德的心神。


在青春搏击中积聚正能量,我们到底该为互联网“+”点啥?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网络表达“误入歧途”,也不要轻易地将自己的权利让渡,更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放下。


刷出存在感,成就获得感、幸福感、价值感的正确方式应当是这样的:


刷出存在感,

成就获得感、幸福感、价值感,

请去认真听课。


很多人都觉得,到了大学,终于挣脱了高中三点一线的循规蹈矩,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压抑氛围,终于告别了父母的唠叨,终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了,一定要好好潇洒一番。于是,每一天就像是神仙般的日子。想去上课就去,偶尔还要翘课。


日子一天一天过,差距也就一天一天被拉开。


请不要认为读大学就是“放羊”。当你还在课堂上“左耳进右耳出”,享受“舒适课堂假期”的时候,你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模式或许就真的永远停留在了“高三的巅峰”,而别人的知识、见识、素质等各个方面或许已经甩你好几条街。人生最可怕的恰恰正是,偷懒碌碌无为,还在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知识很贵,请珍惜!


泰戈尔曾说过,“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越需要最艰苦的练习。”认认真真上好每堂课,也许就是那个实现人生理想的最简单音调。虽然简单,但却是能奏出大气磅礴人生交响乐的最重要基石。


我们不妨每天自问一下,这节课我认真听了吗?我学到了什么?有多久没有为一个“小目标”而拼尽全力了?有多久没有为一个愿望而孜孜以求了? 


在这个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快速更迭的时代里,沉下心来,认真听好每一堂课,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持对知识的饥饿感”,不为所扰、心无旁骛、笃定笃行,你所学到的知识和见识,终将化为你的骨血和肌肉,丰满人生的厚度,成为你对抗人生路上挫折与磨难的法宝,永不贬值!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绝世稀有的限量版。你专注听课的样子,才是山理工最美的风景!


刷出存在感,

成就获得感、幸福感、价值感,

请去疯狂读书。


大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识”的加深。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古汉语中,“知”与“识”互相联系而又区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


如果说,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我们的人生奠基,那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则为我们思维模式的构建立柱搭梁。一方面,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深学透,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才算得上学懂弄通;另一方面,我们应“跨界学习”,博观约取,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纵横捭阖的超强学习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在这样一个新思想、新技术、新事物大量涌现的变革时代,移动网络的崛起,让学习变得随时随地,但碎片化、浅层化、泛娱乐化的学习,也会让你的知识结构陷入紊乱。


我们要有“跨过山和大海”的宽广视野,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不为浅层化、碎片化、机械化的学习所蛊惑,不在浅尝则止、不求甚解中“自废武功”,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在博览群书、沉浸学习、深度阅读中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厚自己的知识深度。


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现出来。



上面这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阅读已经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已经超越知识层面,成为了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强大力量!



阅读,是投射到生命中的一束光,这束光终将让你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而你被光照耀的样子最好看!


刷出存在感,

成就获得感、幸福感、价值感,

请去勇于创新。


我们学校的“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让学习更加深刻的重要方式便是实践创新。


不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何况在这个呼唤创新的大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科学、机器人为代表的技术正在催生一个崭新的智能化创新时代。


在这个实践创新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重视的时代,如何实践,怎样才算创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深入思考的问题。越是热热闹闹,越要保持头脑的清醒,越要具有冷静的审慎。

大学时期,实践创新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体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整个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从所谓的实践创新中争得什么利益和好处。实践创新决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拿了什么奖,获得了什么好名次。假实践创新之名,行“收割”奖状之实的创新,本质而言都是伪创新。这样的创新也仅仅是“池塘”的眼光,绝非“大海”的格局。看似获奖无数、奖励等身,但最终都经不起时间+实践的检验。


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年代,实践创新更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创新是项“技术活”,哪有那么简单!


巴尔扎克曾说过:“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


我们学校的毕玉遂教授十年磨一剑,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专利,以5.2亿元的天价创造了一项中国高校专利的转让纪录。我们要看到,在这个取得巨大成功的技术发明背后,是数千次的失败,是“板凳要做十年冷”的耐心与追求。科研艰辛的“至暗时刻”也许只有亲历者方能体会。



山理工已经为你们打造了专属的“折腾”舞台,这才是你刷存在感,成就获得感、幸福感、价值感的理想之地。


刷出存在感,

成就获得感、幸福感、价值感,

请去野蛮体魄。


勤奋读书,勇于追梦,这都基于一个非常现实的前提——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试想一下,当你陷入糟糕身体状况的泥沼、堕入病态心理的黑暗,你的奋斗也将会因此而黯然失色。


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本钱,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助力人生的营养。一个有所追求的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是从管住自己的身体开始,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


为什么运动员出身的人在社会中往往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他们懂得如何去竞争,懂得团队合作。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毛泽东主席曾经形象地把身体比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把健康的身体看成是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物质基础。


体育锻炼不仅够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质,更能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塑造美的心灵。


新冠疫情防控中的钟南山院士,想必大家一定印象深刻。之所以印象深刻不仅仅在于他的家国情怀、他的使命担当,也在于他对健康身心的不懈追求。


镜头面前,84岁高龄的钟南山,身材挺拔而健硕,充满活力,看上去似乎不到60岁的模样。这都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锻炼。脱掉白大褂后,钟南山院士仍是一身腱子肉,仍可以一口气做10个引体向上。男同学有没有被吊打的“赶脚”?



山理工培养的是拥有健康身心的人。“无体育,不大学”“无体育,不青春”!经历了大学,如果你连一项体育爱好也没养成,那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能会真的很无趣、很乏味。走,到操场去,去野蛮体魄吧,去锻炼健康身心吧,让青春在看得见的跑道上奔跑,一样是一件可以刷屏、可以很酷的事!我想,在课堂认真听讲的你、图书馆书海徜徉的你、实践中探索创新的你、跑道上追逐青春的你,才是“刷屏”“霸屏”的正确打开方式,才是山理工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