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化学化工学院报道)7月31日,化学化工学院青青小草“助力垃圾分类,共建美丽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以及垃圾分类知识宣讲的方式,分别对滨州市博兴县纯化镇三教村和无棣县埕口镇东关庄村调研及宣讲,进一步了解农村垃圾分类的现状。
团队成员朱志晓在滨州市博兴县纯化镇三教村进行走访调研。朱志晓在对村民的采访中了解到,村内前几年没有任何关于垃圾的设施,导致很多河流成为“垃圾河”,水产养殖大量减产,对村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为此村委会自发购买垃圾桶和相应设施,快速建立环保部门,加强对环境的治理。
随后,朱志晓前往村委会,向村书记说明来意,村支书对此表示欢迎与支持。书记说:“三教村非常重视居民的生活环境,一直推进垃圾处理的政策。”书记得知团队成员要宣讲垃圾分类的知识后,主动提供投影仪等设备,为宣讲提供便利。
晚上,实践团在村内支起投影仪,向村民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宣讲取得良好成效。
团队成员李雨航对无棣县埕口镇东关庄村进行走访调研。李雨航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并且向其了解该村日常垃圾处理情况。村民介绍说,该村自2014年放置垃圾桶至今,村民将垃圾用塑料袋打包投放到垃圾桶,但是对于废电池、体温计等重金属垃圾也是同生活垃圾一同处理,并未进行分类。
随后,团队成员李雨航采访东关庄村长。村长说到,村中聘有环卫工人,每天早晚各出勤一次,垃圾车两到三天来清理一次,村内环境得到改善。关于垃圾分类问题,村长表示政府有相关政策,但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由于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对垃圾分类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实施难度大,政府会派遣人员来村内进行知识宣讲,相关垃圾分类的设施安放也在推进中。
在了解村内关于垃圾分类实施及效果的大体情况后,团队成员有针对性地向村民简单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讲解垃圾分类的作用以及重要之处,分发印有垃圾分类宣传单页。
两地乡村的实地走访使团队成员对目前乡村的垃圾分类现状有初步了解,为团队今后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