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化学化工学院报道)7月26日,我校“绿洲”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贵州省贵州省施秉县进行走访调研,通过对施秉县城区及施秉县甘溪乡高坡村的调查走访来了解该地区的垃圾分类现状。
实践团成员到达施秉县后,“绿洲”社会实践团队队长王凤云对施秉县的基本情况做简单介绍。随后,她带领团队成员在县城内以走访了解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
据调查,自2015年起,施秉县就秉承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美呈现的理念,通过实施河滨休闲公园县城绿化、亮化、美化等一大批项目工程,打造独具特色的水车旅游小镇。为更好的美化县城环境,施秉县开始实行垃圾不落地的城市管理模式,县城内不设置垃圾桶,而是实行垃圾巡回回收机制,通过垃圾回收车的循环转动实现垃圾收集。收集到的垃圾将送往大型的垃圾处理中心集中处理。
县城内分别配置小型垃圾回收车和中型垃圾回收车,两种垃圾回收车根据县城内人口分布进行分配,极大的提升垃圾车的使用效率。但垃圾巡回车设计较为简单,只允许居民将垃圾集中丢弃而无法进行分类,这就给垃圾分类造成一定的困扰。
由于垃圾巡回车不能随时照顾到要扔垃圾的居民,因此,小区内的单元楼门口都会放置一个传统的垃圾箱,方面居民可以随时倾倒垃圾。
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从当地居民的口中得知,他们也很赞同“垃圾不落地”的这种管理模式,街道上没有垃圾残留和腐臭味道,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也得到缓解。但是,由于使用垃圾巡回车无法对垃圾进行分类,这就给垃圾分类带来一定的困难。所有垃圾都仍在一起,不利于可回收垃圾的循环利用。县城居民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改进这个问题,在垃圾巡回的基础上进行垃圾分类,这样可以使可回收垃圾得到真正的回收利用。
此次调研,旨在让团队成员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也为日后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实行垃圾分类,垃圾混置就只能是垃圾,垃圾分类就是新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