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报道)7月21日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同心燃梦实践团东营小队前往东营市垦利区,通过走访与实地考核的方式继续开展线下调研。
为获得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实践团到达该地最大的夜市全方位观察摆摊群体组成。据夜市管理人员介绍,该地摊位按类划区,比较固定,大致分为夜宵区、游戏区、服饰区、生活区四类。入市前摊主需先缴纳半年定金,所以该地摊主群体种类中,常年做生意经营的商贩占多数。顾客人流量一般在晚上九十点钟达到一天顶峰,不少商贩将出摊时间定在七点半左右。
夜晚,夜市摊位逐渐增多,实践团将小队成员分工前往不同的摊位分区了解摊主。
据实践团记录,按照年龄,摆摊人员中可大概分为两类:中年群体,青年群体。夜宵区与儿童游戏区中中年群体摆摊占比最大,可达该夜市中中年摊主数量的70%。青年群体摊主主要集中在服饰区与生活区,而青年摊主中占65%的都是大学生。
通过交谈,实践团得知,疫情是大学生在摊主中占比大的主要原因。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大学生居家,摆摊成为网课之余的一项重要活动。既缓解宅家时间长的烦闷情绪,又锻炼实践社交能力,时间自由,不会耽误课程,摆摊成为同学宅家的“业余活动”。
业余而不“业娱”。摊主李丽是大学生摊主之一,据其介绍,为锻炼自我,她特意在学习之余在附近夜市进行摆摊。赚钱与否是次要的,和陌生人交流,既能锻炼胆量客服恐惧也能够重新认识另一面的自我,这才是主要的、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实践团也与中年群体的不少摊主进行深入的交流。实践团了解到,除常年以摆摊为业的摊主外,不少朝九晚五的工作者也在摊主之内。在该类人群的描述中,“靠副业再多赚些钱、放松上班时紧张的神经”是其摆摊原因中主要的两条。其中也有人将摆摊视为处理闲置的一种方式。
此次调研围绕摊主群体种类为中心,有详细系统的数据记录。通过该次实践,实践团成员对调研步骤与方案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为实践团后续进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