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记不清重温过多少次《活着》了,每次读完,都热泪盈眶。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前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我有些战栗。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合上书本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受的苦痛,但依然要坚韧、顽强,这便是生命的力量。
小学时读杂志,里面介绍了一个患白血病的姑娘,读《活着》重新燃起对生命的渴望,余华还专门到医院看望她,祝她早日康复;初中时,我告诉语文老师我读了《活着》,老师露出赞许的神色,说这本书非常好,值得反复读;高中时,有空了就要拿出来翻一翻,失意的夜晚坐在床头,放下课本花一个晚上重读这本书,全身心投入,总还满怀感动,给我力量;大学了,《活着》依然是我的枕边书,课上老师问哪位同学读过《活着》,我高兴地举起手。高中时数学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微博上看到一句话是:永远珍惜自己拥有的,然后去争取自己想要的。
总有人比我们过得好,也总有人比我们过得差,尽人事而听天命,不辜负自己就好了。高考前我和朋友相互鼓励,我说:“尽力而为。”他说:“不,要全力以赴。”是啊,每件事都应该全力以赴,人间值得,值得我们好好努力,好好活着。“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也许这个世界冷漠与温暖并存,温柔与坚强彼此相矛盾,可我仍想继续走下去,直到看遍世上所有的美丽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