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何青少年人的低龄化犯罪事件频频发生?学校本来是美丽的乐园,但有了校园欺凌后就变成了“地狱”。拒绝校园欺凌,别让校园欺凌毁掉心中的“乐园”。
《悲伤逆流成河》中跳河自杀的易遥,《少年的你》中跳楼自杀的胡小蝶,《别哭妈妈》中割腕自杀的柳银雅,谈到校园欺凌导致的自杀问题,人们首先会归结到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承受能力不够强身上。但是在这个年纪的他们,要让他们抵压能力多强!
在校园欺凌中你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一个旁观者,一个受害者,还是一个施暴者?校园欺凌被一次又一次推到浪尖,现在的你可能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的稚嫩少年,但只要提及这件事,你或多或少都能想起,也许你的身边生活着一个一味忍让的陈念,也许你的心里活着一个已经学会反抗的小北,也许你的生命中存在过一个魏莱……这些原本只想试图扮演“好学生”角色的孩子,为什么都情愿或不情愿的变成了这样的结局。
我们不能单纯的将校园欺凌归结于一个原因,而是要真正的追究其根源,找到解决的方法,才能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再次发生。
大多数少年受家庭的影响最大,父母教孩子一味的忍让,这就很可能使他们变成最悲惨的受害者;而父母教孩子“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打回去”,就容易使孩子变成施暴者对于施暴者。有人调侃说:“为什么没有考核父母的考试呢,他们真的适合做父母吗?”这就很好的反映出当代的家庭教育问题。
但是仅仅的家庭教育是不够的,近期,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将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请审议。草案增加了校园欺凌防控措施、发现未成年人受侵害时强制报告制度等内容,使制度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我们有时候是无形的施暴者,但更多时候是无辜的受害者,仿佛受害者永远在受害,而施暴者还在逍遥法外,未成年确实心智不成熟,但他们冷暖自知。
为什么他们要硬着头皮做受害者、施暴者、旁观者呢?是因为他们真的愿意做这个角色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都有顾虑。
任何时候、任何原因的校园欺凌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容小觑,受欺凌的同学通常在身体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长期的阴影,而且难以平复。所以,国家与社会必须要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世界其实也没那么黑暗,你总会遇到一个人或一些朋友,他们会奋不顾身的去帮助你,而你不再是孤单的一人。”
最后用《悲伤逆流成河》中一句话来祝愿大家:“愿所有人的青春,都能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