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报道)4月30日上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场·锐见”活动即研究生论坛——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研讨会在2号教学楼219会议室顺利召开。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李掖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大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张丽军,淄博市作家蒋新,淄博市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编辑、著名诗人杜立明,淄博市文联创作室主任、淄博市作协秘书长田裕娇,学院原副书记、副院长盖光,学院院长张艳梅,副院长吕逸新及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代文学方向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此次会议。
研讨会分为研究生发言和专家点评两个环节,与会人员对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从小说主题、人物刻画、人性思考等方面结合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张艳梅对到场嘉宾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大家的到来表达了热烈欢迎和忠诚感谢。
在研究生发言环节中,于慧提到《北上》描写的是运河几代中国人的故事,以及作者广阔的文学视域和书写中国的雄心,这其中中国特有的民族风味也给了读者深刻的影响力。汪茗惠以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为切入点提出在《北上》中的运河情怀。第一,运河象征着文化的纽带,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小说中的小波罗是最核心的绳结;第二,运河象征着心灵的桥梁,将人性中温暖的闪光点展露出来;第三,运河象征着历史的通道,大到家国意识,小到个人情感,运河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随后,李掖平就各位同学的发言内容从研究角度、涵盖范围、文本脉络等方面进行细致讲解,她肯定了同学们的民族意识和自然意识,并以小说中景物的描写和场景的刻画为基点认为自然山水作为人物命运的见证者构成了人物外在形成的推动力,同时以《红楼梦》为例鼓励大家在研究小说过程中积极以小切入点为中心进行拓展开发。刘大先提出同学们写文章要有“问题意识”,要从文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希望同学们在读作品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切入点和批判意识。张丽军也强调了批判意识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社会现实对《北上》所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和人性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张艳梅总结此次会议并再次对到场人员表示感谢。
此次研讨会为同学提供了讨论交流的学习发展平台,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发扬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增强学生对文学研究的兴趣,也有利于营造我校浓郁的学术交流气氛,活跃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