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补上这一课:我们长期缺失的死亡教育。
2019-04-23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张雅馨 责编: 浏览:94

  近日,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引发了公众对死亡教育的思考。采访中,一位小学生语出惊人:“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能让我们更珍惜今天。”这位同学还用一句话对死亡作出精辟的解读:死亡是给你圆满或者不圆满的人生画一个句号。

  的确很难相信,以上这番话是一位10后的小朋友对死亡的理解,他们对死亡的领悟似乎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死亡在教育领域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在欧美国家,早已将死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他们从儿童时期就教育孩子正视死亡,让孩子学会坦诚表达悲伤和思念亲人的情感。而反观我们,由于思想文化观念的不同,这块特殊领域的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普及。不管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极力避免直面死亡这个话题。

  面对“死亡”这一话题,白岩松在一次医学会议上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的确,在我们国家,“死”一直都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都会理解。

  死亡教育的匮乏,让孩子对“死”的认识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懵懂无知直接到近距离接触,家长不会知道,由此所带来的震撼与激荡,将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台湾教育学专家张淑美博士说过:“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因为无知,他们才会轻视生命,心理产生扭曲,动辄就把生死问题当成儿戏,导致许多悲剧的产生。

  泰戈尔有一句著名的诗句: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在诗人的笔下,充满肃杀之气的死亡也变成了有温度、有美感的东西。死亡教育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曾说过,“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死亡教育这堂课,每个人都不该错过。

  荷兰有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他在临终前选择了安乐死。服药之后,他和家人朋友们开心地看电视、聊天。最后,他感到了困倦,老伴就搂着他,到沙发上去休息……他就这样平静地去世了。当医生来诊脉的时候,对他家人说:“祝福你们!”

  未知死,焉知生。死亡,赋予生命以新的意义。理解死亡,才能真正放下恐惧与不安,放下内疚与遗憾。在成长的过程中,体悟生命的力量,与自我达成一场和解,真正勇敢地去爱,去生活。

  这就是中国人最欠缺的教育之一。
 

 

责编:姜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