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的机会,朋友的推荐了这部影片,看完后发现它带给生命不仅仅是启示和思考,而且带着强有力的指引。虽是喜剧却引人深思,用一句话来说:“一部电影,一种态度,引发人生思考。”
真正的兰柯是一位公子哥,他无心于学习,只想要取得一个证书。而他家的仆人却和他恰恰相反,对学习有着浓厚的情绪,对于证书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他便代替兰柯上了大学。这个代替“真兰柯”的“假兰柯”便是我们真正的主角,而故事也由此而展开。
兰柯给了我一种很阳光,很正气的感觉,他上的是一所有名的皇家工程学院,是当地著名的大学,当地的人来这里上大学的目的无外乎就是想要得到这所学校的证书,而兰柯却恰恰相反,他以学习为快乐,并不是以获得证书作为最终目的,印度的教育方式是一个孩子的命运,他的兴趣爱好都是掌握在父母的首重,换句话说,一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已经被决定。而他不承认印度的大学教育方式,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现状,在故事开始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所有新生都必须要接受一种“侮辱”,而他敢于和别人不同,通过自己的智慧勇于反抗,敢于斗争,想要改变教育体系,改变世界。开学的第一天便挑衅了学长。次日,皇家学院的校长“病毒”来看望新生们,并做出了讲话,而兰柯又做出了让校长下不来台的举止,更加的刻画出了他追求自由,想要破除封建的梦想。言听计从,全是当时的学校乃至社会的规则,家长说的话,你不能武逆,只能照做,学校要求的事,不允许有任何的质疑,这就是影片反应出的当时的印度的教育制度。影片中兰柯因为质疑校长的教育理念,曾被校长拉着教室去讲课,他提出来两个单词,让同学们在半分钟之内说明他的意思,当他下命令的时候,同学们一齐翻书倒柜的情形,像极了一群跳梁小丑,在别人下达了命令之后,只会机械的去遵从别人,只会去盲从别人的认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就像是正在经历一场决斗,一场比赛,他们不会因为自己能够认识这两个单词而感到开心,在我眼里,他们就只是单纯是一个机械,一个工具,其实工具的话,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何必要学校来批量生产工具呢。人因为有思想,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因而才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影片也是通过一所大学对于教育现象的描述,来批判了当时印度教育制度的局限性。在印度的教育制度下,一个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三傻中,兰柯属于最不需要为家里担心的人,而拉加家中有一个瘫痪的老父亲,一个26岁未出嫁的姐姐,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因为姐姐的出嫁需要嫁妆,而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出嫁。他自小便学习成绩好,家里人也希望,他能后通过在皇家工程学院学习之后拿到毕业证书,这个学院的证书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在印度的教育下,人们工作时便首先看你有什么证书。他也希望通过这个来找工作,养家糊口。法罕从小便怀有一个梦想,渴望当一个野外摄影师,但是他却也是进了皇家工程学院,因为他的父亲想要让他当工程师,父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他的学业上,想要让他毕业后用工程师的证书找到一个好工作,而他虽然有一个摄影师的梦,却也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就如同他给野外摄影师写了10多年的信,一直在自己的书包里,久久未能寄出去一样。就这么安于现状的两个人,却在遇到了兰柯之后一切都变了,他们开始被兰柯的思想所触动,开始觉得机械式的教育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开始学会了勇于追求自己心中的梦。
影片通过三傻和校长之间的争斗而展开,幽默滑稽的故事情节不禁使许多观众裂口大笑,但是在幽默的背后,是两种思想的较量,古老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新兴的辩证思想的较量,在兰柯的带领下,三傻敢于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作斗争,敢于打破封建的牢笼,最终使以校长为代表的旧思想屈服,故事总是深沉而感人,看故事的人也总是默默流眼泪,曾有好几次,虽说是搞笑电影,而我却被那深沉的情节深深触动,眼泪不经意间就打湿了眼眶,故事的结局总是美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应该是追求卓越的过程。
责编:张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