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官风”,不做“官迷”
2018-08-22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朱世江
责编:
浏览:27次
设想一下,如果在学生会、社团等部门的纳新群里@某位学长而被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有关于学生干部沦为“官迷”,浑身“官气”的微博,引起了各高校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更有网友在下方留言讲述自己经历的“官风”事件。微博主要讲述了因部分学生会、社团的“席位”与保研、评优、求职等利益或明或暗地“捆绑”起来,致使一些高校的学生组织“官风”很盛,而究其根本,是官本位思想、官僚习气在侵袭校园、误导青年,滋生出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的“象牙塔”版本。
在众多的舆论当中,不难发现许多网友都有在学生会、社团中被“官风”的经历,那些因部门学姐的姓名打错而被罚抄,因称谓“学长”而被“教育”等问题再一次呈现在大众眼前。或许,网友们类似于“池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的评论过于偏激,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部分学生会、社团的“官风”盛行的事实。那么,此类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又应该如何妥善地解决呢?

就学生自身方面而言,部分学生干部对于学生会、社团存在认知错误,以及受旁人言语的影响,致使学生会逐渐变为了学生的“名利场”和“功名场”。其实,学生会、社团的本质应该立足于服务同学,而不是管理同学。正是因为某些学生对学生会、社团等存在认知错误,致使部分学生干部学习、模仿社会上官场的情景,致使“官气”充斥学生会、社团等部门,使其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同时,亲朋好友的“支招”也是致使“官风”盛行的很大因素,在大学入学之前或进入学生会之后,许多亲朋好友向我们普及应该如何取得更好的资源,如何能够“上位”,而这些也会使部分学生对学生会的认识存在错误,以致使对自己的职责认知以及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偏差,从而造成学生会“官风”盛行的状况。如果,学生们可以对学生会、社团等有正确的认识,有自己对于事情正误的判断标准,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这样的现象就可能会减少甚至是杜绝。
对于高校以及学生会等各个部门而言,各高校对于学生会监督不当,学生会等部门人事选拔制度存在缺陷也是出现类似情况的重要原因。部分高校对学生会等监督不到位,当部分学生会、社团开始出现“官风”时,并没有及时得到严肃处理,致使其余的学生会、社团效仿,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一种常态。如果“官风”被扼杀在摇篮里,“官迷们”就不会存在于校园。许多有能力的、能干的竞选者多没有进入学生会,而善于迎合的、精通人情世故的人进入了学生会,这也造成了学生会“官风”盛行,“官迷”颇多的现象。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学生会的监督,虽然学生会、社团等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但依旧是需要严格监督,防止一些不利于学生会发展的问题出现。
教育的最大悲剧之处莫过于使大学变为了“官场”,大学生在校园里变为了“官迷”,学校中到处“官风”盛行。拒绝“官场”,要让“官风”远离校园,让“官迷”远离校园,时刻牢记并践行“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有关于学生干部沦为“官迷”,浑身“官气”的微博,引起了各高校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更有网友在下方留言讲述自己经历的“官风”事件。微博主要讲述了因部分学生会、社团的“席位”与保研、评优、求职等利益或明或暗地“捆绑”起来,致使一些高校的学生组织“官风”很盛,而究其根本,是官本位思想、官僚习气在侵袭校园、误导青年,滋生出以权谋私、结党营私的“象牙塔”版本。
在众多的舆论当中,不难发现许多网友都有在学生会、社团中被“官风”的经历,那些因部门学姐的姓名打错而被罚抄,因称谓“学长”而被“教育”等问题再一次呈现在大众眼前。或许,网友们类似于“池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的评论过于偏激,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部分学生会、社团的“官风”盛行的事实。那么,此类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又应该如何妥善地解决呢?

对于高校以及学生会等各个部门而言,各高校对于学生会监督不当,学生会等部门人事选拔制度存在缺陷也是出现类似情况的重要原因。部分高校对学生会等监督不到位,当部分学生会、社团开始出现“官风”时,并没有及时得到严肃处理,致使其余的学生会、社团效仿,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一种常态。如果“官风”被扼杀在摇篮里,“官迷们”就不会存在于校园。许多有能力的、能干的竞选者多没有进入学生会,而善于迎合的、精通人情世故的人进入了学生会,这也造成了学生会“官风”盛行,“官迷”颇多的现象。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学生会的监督,虽然学生会、社团等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但依旧是需要严格监督,防止一些不利于学生会发展的问题出现。
教育的最大悲剧之处莫过于使大学变为了“官场”,大学生在校园里变为了“官迷”,学校中到处“官风”盛行。拒绝“官场”,要让“官风”远离校园,让“官迷”远离校园,时刻牢记并践行“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责编:徐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