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座家族”集体出动:“对号入座”有何意义?
2018-08-10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徐赫 责编: 浏览:27

近一个月来,“霸座男”、“霸座女”、“霸座婶婶”、“霸座大爷”等一系列霸座事件的出现,将“高铁霸座“推上了微博热搜。一个月内,如此密集地出现此类新闻,也能反映出座位矛盾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此类事件的背后有着千奇百怪的心理活动,以“我有病”为理由霸占商务座的孙姓男子,向列车员大喊大叫并向拍摄者泼水的外籍女子,认为“年轻人就该让老人”的霸座大妈,以及“听不懂道理”的霸座大爷,难道“道德滑坡”的情况再次出现了?


 

“霸座者”被密集地曝光,很容易引导大众的思想,是否是人们的道德品质再一次急速下降?其实不然,与其说“霸座现象”是近期出现,不如说是因为媒体的曝光导致“霸座”成为了舆论中心,人们也纷纷跳出来谴责这种行为。“霸座现象”并非今天才有,很多网友曾经吐槽过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目睹的被霸座事件,只是没有“激起社会舆论的水花”。而当孙某霸座的低素质行为与其博士身份以及自己吹嘘的“精英人士”形象形成巨大反差,人们难以接受,这就将其推向了风口浪尖。而“霸座事件”也随即进入舆论视野,成为了不守规则、不讲文明的新典型。
 

其实心里稍微有点谱的人在看到霸座男的新闻出现后人们的谴责,多少都会有所收敛。可仍有恶习成瘾的人,不守规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就算看到“霸座男“事件刷屏,也觉得舆论的中心不会成为自己,大众铺天盖地的谴责不会砸在自己头上。如今,网络技术日益发达,一件平时生活中大家见怪不怪的小恶,一经曝光,就会如同置于放大镜下一样展现在大众面前。网友们也都感同身受,原因无非就是这样的”小恶“在生活中出现的次数足够多了。小恶成风已成顽疾,践踏了规则的底线,也在一次次挑战人们的容忍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到现在也非常适用。
 

以前人们对此类事件的态度也许就是吐吐槽也就过去了,但是现在网络的发达,降低了人们曝光身边不顾规则行事行为的门槛,“人人都能发声“的自媒体也给予了人们揭露乱象的权利。随着权利与文明观念的濡染,人们的权利意识在增强,文明观念也在逐步提高,对类似霸座现象的容忍程度在不断降低。
 

这对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舆论在类似的事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守规则的人们将会在舆论的谴责中无所遁形,这也会成为推动人们恪守规则共识的形成。
 

而同时,法律规则的震慑力,就在于对触犯者及时回应,让潜在的破坏规则的人无所逃避。而在这几起案例中,相关工作人员只是将其当做一个道德议题去处理,而没有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几个人最后收到处罚也是因为舆论造势太过庞大,我们不妨将其认为是在舆论压力下出现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这几个人不被曝光,那么相应的也就不会被处罚,那么以后还会有人出现,继续怀着侥幸心理打擦边球。
 

总的来说,规则、惩戒与舆论要结合起来。如果惩戒无法避免,人们就会守规矩,假如惩戒可有可无,那么其震慑力相当于不存在,单纯指望舆论压力能唤醒其羞耻感的可能性很小。只有执法手段硬起来,联合舆论之力,才能让“对号入座“的规则意识深入人心。

责编:朱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