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怂恿者:"中国式看客”何时休?
2018-06-23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王玉婕 责编: 浏览:28

  “你倒是快跳啊,还在那里犹豫什么?”6月20号下午,甘肃庆阳19岁女孩李某奕在八楼的玻璃幕墙外经历四个小时的围观后,在一阵鼓掌声和怂恿声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现场营救的年轻消防员撕心裂肺的痛哭声被一群围观者的惊呼声和拍照直播声所淹没。冷眼旁观者,心里想着终于结束了,而这件事则成为了他们平凡一天里的“趣闻”,成为了他们朋友圈里的“谈资”。

  女孩的自杀悲剧令人痛心,老师猥亵、学校冷处理以及上诉无果让女孩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患上抑郁症,在崩溃中选择结束生命。这场悲剧的主凶还没有真正受罚,而一群帮凶们早已完成了一场自杀怂恿的“狂欢”。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世界不是毁在作恶者的手中,而是毁在袖手旁观者的手中。”比起悲剧更悲剧的不是对此无动而终,而是对悲剧兴高采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被贴上“中国式”标签的某种行为都成了人们唾弃的对象,一部分人躲在“群体”的保护伞下,想着“法不责众”,集体作恶而不自知。楼下的围观者博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看热闹中不自觉地完成了一场自杀怂恿。

  “中国式看客”一次次被提到公众面前,悲哀的是并不是通过鉴赏鲁迅的文章,而是在一场场现实的生命悲剧中不断重演。这样的悲剧并不是个例,海口一名年轻男子在人们“你要是不跳,就不是男人”的鼓噪怂恿声中跳楼身亡;合肥名一年轻女子在人们“这么丢人现眼,你还有脸活吗”的讽刺挖苦声中跳楼身亡。大多数人抱着“我只是和大家一样随便起个哄”的念头,将绝望的自杀者逼至绝境。

  鲁迅先生曾生动地描述过这群看客:“这些人是什么样子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只要有热闹可看,我们总能看到一群兴奋的围观者,像秃鹫一样去分食每一起死亡。

  其实这样的悲剧并不仅限于国内,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曼恩曾经在1981年的时候对此前15年来发生在美国社会的当众自杀以及自杀未遂现象做了一个汇总比较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将近一半的跳楼自杀事件中发生了旁观者起哄怂恿自杀的现象。

  我们不禁发出疑问,这些旁观者们真的是冷血麻木的人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看客”里很可能有你隔壁的邻居,可能是你今早刚打完招呼的和蔼的大爷。为什么他们在这样一起自杀围观中表现的这么冷漠无情呢?

  古斯塔夫·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中提到:“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看客”们一旦打着集体的名义,内心的羞愧和同情便减弱了,跳楼自杀者的死亡悲剧也被他们简化成了“震惊——侥幸”的应激反应,“还好不是自家的孩子”“幸亏自己没遇到这种糟心事”,他们在别人的不幸中取得了诡异的安慰和安全感。

  “中国式看客”也是当今社会道德意识薄弱的映射,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投机者让人们渐渐习惯了“各扫门前雪”,只要没触犯到自身利益,没有人会去关心“李某奕”们遭受了什么,他们宁愿推一把,也不愿伸出手去把那个绝望的灵魂拉上去。

  可是,自杀怂恿不论放置在哪个社会体系中都是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如果我们做不了拯救别人的英雄,也请
不要在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投下奚落的石子。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