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贫困人口:超前消费的年轻人
2018-05-23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唐敏婕 责编: 浏览:18

  继“佛系青年”红遍大江南北之后,“隐形贫困人口”又横空出世。隐形贫困人口是指有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金钱十分匮乏的人。这类人大部分三十岁左右,穿三千多的西装,用一百多一片的面膜,背各种奢侈包包是他们的典型特征。他们在别人眼里大多都光鲜亮丽,朋友圈也绝对精致,全方位地透露着土豪的气息,但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可能面对的是毫无余额的信用卡以及负债累累的花呗。

  实际上,所谓“隐形贫困人口”,他们的收入并不低,之所以会“贫困”还是因为自我消费不节制造成的。当这个词在互联网上出现,一时间便有不少人着急“认领”,其中的自嘲意味可想而知。

  
    在现代文明极速发展的时代,“隐形贫困人口”很显然是人们欲望与焦虑不断倾泄的产物。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里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不再与如何取得成就相关,而是与如何花钱,如何享受有关。的确,在充斥着和平与自由的当代,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他们开始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基本需求被满足,便开始出现了“欲”。在互联网遍布世界每个角落的时候,人们也渴望被关注,而通常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会被人们争相追捧。在这个时候,你的社会地位便会在你的社交软件中连环画般的展现出来,你的吃穿用度统统会变成评量你社会地位的工具。在人们的追捧中,人的虚荣心会被大大的满足,那么背后的拮据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反之,即使你的经济实力与消费观尚可,但是却没有在自己的某个方面体现出来,那么有极大的可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比如男A和男B的经济实力相当,而男A穿着国产运动鞋去相亲,男B穿着AJ去相亲,那么备受关注的一定会是男B,这就是现在的消费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 

  还有一个导致“隐形贫困人口”的原因便是人的攀比心理。“即使再穷也不能要别人知道”,“她有的我也要有”,许多人就是秉承着这样的心态,宁可让自己口袋空空,也不愿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在最近热映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中,男主人公见清在稍微有点积蓄后便带着女友小晓回乡,在家乡花大笔钱请客吃饭,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买很多的烤鸭回来送礼,他的行为处处在告诉大家他现在在北京过得很好,可实际上他只能和女友一起蜗居在一个小小的地下室,不见天日。现在网传的“塑料姐妹花”也是典型的案例。每次聚会穿得就像是要去走红毯一般,言语之间透露自己生活的优越,然而在聚会过后,便开始了连续吃好几个月泡面的生活。

  其实,如果把这种超前消费贴上年轻人目前生活太过焦虑的标签,或许不会变得如此难以理解。据此前网上关于“现在的年轻人焦虑吗?他们在焦虑什么”的调查显示,96%的人都有焦虑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学习、工作、自身感情、父母关系等都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压力,这些压力会不断的压迫着我们,如果不能及时调节,便会开始焦虑。这时,通过买买买来装扮自己就成为了他们排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只有背着好看的包包,只有穿着名牌的鞋子,只有用着各类奢侈品才能让“我”感到内心是放松的,愉悦的。加最晚的班,熬最晚的夜,用最贵的眼霜,买最好的产品,这便是支持他们日复一日“工作-消费-工作-消费”无限循环的动力。这样利用物质来排解压力的方法当然可行,但是一旦它变了质,超出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那便是虚荣了。

  总而言之,“隐形贫困人口”想要“脱贫致富”其实很简单,调整自己的消费理念,合理消费就可以。也许,他们“生活”与“被生活”就在这一念之间。

责编:徐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