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你兴奋地把美食分享到朋友圈,试图安利给同道吃友,结果你的评论下突然有人说;“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并不好吃吗,卖相有点差,不知道这种小店是不是卫生。”你心里一咯噔,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一个“杠精”。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谈论“杠精”,让这一个群体又活跃在网络之上。所谓“杠精”就是指抬杠成瘾的一类群体。作为现象级群体,“杠精”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秉持着“与人杠其乐无穷”的行为准则,自带一秒钟让人不开心的技能,理解力不好,战斗力爆表,表达力不好,存在感爆表。你说啥不重要,先反驳了再说。总之,只要给他们一个槽点,没准就能杠动整个地球。
我们身边都有“杠精”,甚至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杠精”。如果你的身边有人喜欢断章取义某些言论、对别人无心的一句话极端夸大、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那么恭喜你,你有了一位“杠精”朋友。
“抬杠”从古至今都蛰伏在历史的长河里,古有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鲁迅先生也在他的杂文《辩论的灵魂》里举例:“我亲眼看见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现金抬进门。你说不然,反对我么?那么,你就是他的同党”。可是不知什么时候,抬杠却在今天发展成一个现象级的现象,还产生了“杠精”这一专有名词,甚至成为网络狂欢中的“准亚文化 ”。
为什么“杠精”群体会在当今社会日益壮大呢?
《人民论坛》杂志曾做过一个“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列举了“当前中国十大社会病态”,其中有一个就是“暴戾狂躁症”。调查中这样写道,85.3%的受访者认同当前社会弥漫着较为严重的暴戾狂躁症,“易偏激、动怒,恶语相向”是暴戾狂躁症最主要的表现。
人民日报也曾指出“杠精”们在通过打压别人刷存在感,以此发泄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戾气。“反正你说什么都不对”,“杠精”们通过抬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谁都不服”的态度和一种独特的自我认同。他们陷入自己的“战斗”世界,不顾前后逻辑,务在胜人甚至伤人。
究之根本原因,还是国民逻辑思维教育的缺失。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门课叫逻辑学,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是在社会中特别是网络里,更多人在这门课程中“缺课”了,所以“杠精”们某些看似理直气壮的话其实都是各式各样的逻辑谬误。
互联网的联通性、互动性让网友们面对同一个观点可以自抒己见,当“杠精”们看到一个和自己的观念观点情绪相冲突的言论时,很容易就会去抬杠,这意味着捍卫自己的“三观”,这时候他们自然不会去在意评判是否客观、逻辑是否恰当。网络的匿名性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抬杠,反对的话语在他们面前也成为论战的兴奋剂。
“杠精”抬杠不等于辩手辩论,也不如相声中的抬杠招人喜欢,究之原因便是说话的尺度。其实抬杠并不全是坏事,一定程度的抬杠可以增进双方的思辨交流,因此如何把握尺度则是每个人应该重视的问题。
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都得不到对方的好感。”好好说话,抬杠有度,是我们不能缺席的一门人生课程。
责编:王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