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微博大V发了一条汉语言相关的微博,内容是感叹“说客”这个词居然从(shuì kè)改成了(shuō kè)。这条微博一发出,转发量近万,引发了网友们的高度关注,大家意见莫衷一是,但更多的网友陷入了一股愤怒与无奈交织的情绪,大家纷纷调侃自己已经成为了新一代文盲了,被时代狠狠地抛弃了。
明明当年老师费了老大劲扳过来的读音,现在突然又变成了错误的读音,这是让大家最无法接受的。游说(shuì)、说(shuì)客,这都是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能出错的读音,也是语文考试里最容易出的题目,怎么说变就变了?无数网友表示当年硬记的形近字、多音字,现在都不作数了,那当时花费的精力谁来补呢?更有网友因为不相信,专门跑去了书店,翻出纸质版字典,看到里面的“说客”现读shuō kè,旧读shuì kè”,才宣告彻底投降。
但是实际上原来的读音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应该是都可以掌握的,但是因为错误读音的人多了,就“将错就错”,纵容错误读音,为了一部分人的试用而削弱语言的艺术性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shuì 客)读出来感觉就像是口若悬河的伟大辩论家,(shuō 客)则感觉像是菜市场唠唠叨叨的大妈。
去年台湾将“尴尬”的读音改为“jian jie(监介)”,被网友们嘲笑了很久,结果今年“专家们”就来了个一夜回到解放前,也难免网友们会出现“多数服从少数”的尴尬感。也有网友提到,这样的改动早在1983年的第二版《现代汉语词典》中,(shuì 服)改成了(shuō 服),所以其实汉语读音的改变也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是宣传的范围不够广。
其实类似的读音的改变还有很多。确凿(què)(zuò)改为què záo;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呆板”(ái bǎn)改为(dāi bǎn)……换句话说,当年考试的”出错重点”现在变成了正确答案。最恐怖的是这些都是“悄悄”改动的,除了奋战在一线的高考生们了解之外,其他的人群很少会关注这方面的新闻,很容易“当了文盲却还不自知”。
或许这样的改动便利了不少人,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是在难以理解这样“将错就错”的做法,感觉是“文盲改变了世界”。我们都学过“一骑红尘妃子笑”,但是悄悄地,“骑ji”这个读音不见了,只有“qi”这一个读音了,且不说这样的改动会使整个句子的平仄都不协调,而且读起来的气势也随着读音的改变随风飘散了。除了愤怒,大家更深层次的反应是无奈,因为改不改并不会影响到以前读错的人群,大部分受到影响的反而是那些一直读对的人。
荒谬之外,我们也能从中看出,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实用至上”的精神,也有不少网友们对文字读音的变化予以支持。他们的观点是:语言和文学的诞生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归根结底它们的属性还是工具,随着时代发展势必会使其朝着方便实用的方向变化,不能单纯囿于读音而忽略其本身意义。
但是将完全不同的意象合并成一个简单的读音,那古体诗中的美和韵,都只能消失在滚滚长河中,化作历史的尘埃了。笔者的看法则是,工具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一直改来改去都不知道该怎么读,又何谈工具之用呢?
责编:朱世江